《春夜闻笛》赏析

朝代:唐代诗人:李益古诗:春夜闻笛更新时间:2020-03-19
此诗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
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盛唐边塞诗,但它多怨叹之情而少豪迈之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临滹沱见蕃使列名》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诗人去滹沱会见蕃使的情景和感想。前两句写会见的时间、地点和热烈场面。后两句是作者参加这次盛会的感想。这首诗自然流畅,优美隽永,有清沏爽利之感。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情。写景由远而近,层次分明;抒情含而不露,蕴籍有致。全诗前后照应,情景交融。
唐代回纥使者至京城长安(今西安市),照例取道滹沱。唐同回纥虽也有过一些冲突,但总的说来,关系较好。回纥为了摆脱突厥的奴役,一直归附唐朝。唐朝为了击退突厥、吐蕃的侵掠,对回纥采取保护、联合的策略,并应回纥的请求,先后嫁了四个公主到回纥。据《旧唐书·回纥传》记载:德宗贞元三年(787),回纥遣使者来贡方物,且请和亲。次年十月,回纥公主及使者来唐迎亲,“凡遣人千余,纳聘马二千。德宗令朔州、太原分留七百人,其宰相首领皆至,分馆鸿胪、将作。”这次迎娶的,就是德宗之女咸安公主,使者十月到京,回程至滹沱,当在贞元五年(789)春日,此时诗人北游塞上,途经滹沱河边,诗中“漠南春色”的措词和所写隆重景象,诗中所写可能就是这次接待下嫁回纥的咸安公主的活动。

诗人李益资料

赏析作者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 查看详情>>

诗人李益作品: 《送客归振武》 《古瑟怨·破瑟悲秋已减弦》 《观回军三韵》 《赋得路傍一株柳送邢校书赴延州使府》 《八月十五夜宣上人独游安国寺山庭院步人迟明将至因话昨宵乘兴联句》 《水亭夜坐赋得晓雾》 《暮过回乐烽·烽火高飞百尺台》 《洛阳河亭奉酬留守群公追送》 《书院无历日以诗代书问路侍御六月大小》 《从军有苦乐行

古诗《春夜闻笛》的名句翻译赏析

《春夜闻笛》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