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眼底风光留不住》注释译文

朝代:清代诗人:纳兰性德古诗:蝶恋花·眼底风光留不住更新时间:2017-06-21
①相思树:据晋干宝《搜神记》记载,战国时,宋康王舍人韩凭娶了一位美貌的妻子何氏。康王得知后,想要霸占其妻。韩凭不允,康王于是将他囚禁起来。韩凭气愤自杀。他的妻子何氏暗暗地拥着他的衣物,与康王一起登台。何氏到了台上,纵身跳下,康王的侍从想要拉住她,却为时已晚。何氏坠死,留下一封遗书,愿以尸骨赐凭合葬。康王看后大怒,让人将何氏的坟冢与韩凭的坟冢相望而建。昼夜之间,两冢之端生出大梓木,旬日便“呈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树上又有一对鸳鸯栖息,晨夕不去,交颈悲鸣,呜声动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日“相思树”。后人以此故事用于男女相爱,生死不渝之情。
②“惆怅”句:令人惆怅的是,分别后,你的容颜再也无法见到了。闲阻,阻隔,此处引申为将来无法相见。
③“断带”二句:断掉的衣带上还留有你当初写下的诗句,可你的人却早已离我而去。断带,断掉的衣带,此处借用李商隐((柳枝词序》中的典故:“商隐族弟李让山偶遇洛中里女子柳枝,诵商隐((燕台诗》,柳枝惊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让山谓曰:‘此吾里中少年叔耳。’柳枝手断长带,结让山为赠叔,乞诗“
一个人如果未到死别,就注定会经历无数的生离。所以,从古至今,人间的“离愁别恨”就是一个永远写不完的题材,而纳兰的这首词,就是一首读来令人欲泣的伤别词。
纳兰在这首词中,并没有点明离别的时令,但是从“和暖和香”、“烟丝”、“垂杨”、“东风”这些意象中我们能够得知,此时正是春意盎然之时。纳兰并没有把和伊人离别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从而显现出在这春光大好时离别的难堪之情,以及自己内心的悲苦。“眼底风光留不住”套用辛弃疾的“有底风光留不住。烟波万顷春江橹”,而一个“又”字,则表明分别已经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知道,“眼底风光”并不是指风暖花香、杨柳依依,而是指即将远行的征人。
面对骑马离去的征人,女主角无力挽留,所以她把希望寄托在被烟雾笼罩的杨柳上,请它们遮住征路,以便将征人留住,但垂柳并不是相思树,它是无情的,自然也不会满足女主角的愿望。
下片转换角度,抒写征人的伤别之情。伊人舍不得征人,征人更不愿离开伊人,但是圣命难违,征人只能离家远行,以至“玉颜成间阻”。此时,征人的心中备感痛苦惆怅,于是开始埋怨东风为什么留不住繁华旧梦?其隐喻的意思就是:为什么幸福不能永驻呢?东风“不作繁华主”正是纳兰无可奈何的感慨。
尾句“断带依然留乞句,斑骓一系无寻处”,提到柳枝女“断带乞句”求李义山诗的典故,唐朝有一位十七岁的姑娘叫柳枝,活泼可爱,开朗大方,并且善解音律。李商隐的堂兄李让山与柳枝是邻居,一个偶然的机会,柳枝听到李让山吟咏李商隐的《燕台诗》,心生爱慕,便问他是谁写的。李让山照实回答,柳枝就扯下衣带打上结,请李让山送给李商隐求诗。然而有情人最终没有成为眷属,第二天,柳枝见到李商隐后,与其约定三天后再次约会,但李商隐却因故失约,并且从此再也没有见过柳枝。为了纪念这段感情,李商隐曾写过一组名为《柳枝五首》的诗作。
尾句再次转换了角度,写伊人的相思之情,伊人割断的衣带上还留有当年她求征人写的诗句,可如今征人远行,与自己相隔万水千山,也不知道他的坐骑现在系在何处。
如果说世间还有比离别更悲伤的事,那就是心爱的人走了,可是记载着当初美好时光的物品却留了下来,睹物思人,其中所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空虚、寂寞、惆怅,也就始终环绕在心间,挥之不去。

诗人纳兰性德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一度因避讳太子胤礽的本名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之后又改回纳兰性德之名,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 查看详情>>

诗人纳兰性德作品: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摸鱼儿·送座主德清蔡先生》 《密云·白檀山下水声秋》 《玉楼春·拟古决绝词》 《生查子·惆怅彩云飞》 《南乡子·为忘妇题照》 《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 《酒泉子·谢却荼蘼》 《朝中措·蜀弦秦柱不关情》 《生查子·惆怅彩云飞

《蝶恋花·眼底风光留不住》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