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申州作》注释译文

朝代:唐代诗人:方干古诗:过申州作更新时间:2017-05-15
注释
⑴申州:在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春秋时为申国,唐初设申州。
⑵几户免刀兵:一作“几处见休兵”。
⑶井邑:乡里和城镇。安堵:安定,安居。东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百姓安堵,四民反业。”
⑷烧残营:一作“入残营”。
⑸寥落:稀疏,稀少,冷落。《文选·谢朓诗》:“晓星正寥落,晨光复泱漭。”
⑹山高:一作“山空”。
白话译文
曾经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战争,实际上每当有战事发生,又有几个人能够免除刀兵之灾呢?这一带的局势才刚刚开始安定下来,孩子们还未成年便已失去了亲人。冷风吹过,参天的古木在颤抖,荒凉的野火将残破的营帐也点燃了。茫茫原野,一望千里,除却青山绿水却再也找不到曾经的感觉了。
“万人曾死战、几户免刀兵”两句,落笔便运用数字之对比来展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万人”卷入战乱,刀兵饮血,骨肉相残,其伤亡之重可想而知。在申州这片几经血洗的土地上,黎民百姓更是生灵涂炭,几乎没有人家能幸免于刀兵之苦。诗歌从广阔的画面上揭示了战乱的残酷和祸国殃民的本质。
“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使用近推特写式的镜头来摄取申州新战场的残迹。战乱过后,人民刚刚安顿下来,不见丁壮,但见未长大的儿童,这就含蓄地绘出了一幅战乱吞噬百姓的悲惨画面,从一个侧面补充了“几户免刀兵”那战乱劫后图的一角。
“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则把笔触伸向郊野,“凉风”“古木”,景象萧瑟;“野火”“残营”。愈显荒凉。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万人曾死战”的战乱遗迹。
“寥落千余里,山高水复清”,则是从空间的角度极写遭受战乱劫难的面积之广。这里的“山高”“水清”并非莺歌燕舞的美景之外观,而是人烟由稠密变“寥落”的衬托之笔,从中更可见出战乱给社会所造成的创伤。
这首诗在展开场景上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相映成趣,从而较成功地绘出了一幅触目惊心的战乱劫后图。诗歌开头的两句主要是从面上显示战乱对百姓生命的摧残;三、四、五、六句则分别从村居、郊野取点来补充、深化开端的题旨;而最后两句既是对中间两“点”的总括,又是对总体画面的延伸拓展,把眼前的画面延伸到迢遥无垠的远方,引导读者思考战乱的不义,激发人们对战乱罪魁的谴责之情。
这首诗采用赋的艺术手法逐层展开艺术画面,但诗人的愤懑之情却熔铸于字里行间。诗人对战乱劫后图的每一角描绘,都给人以椎心泣血的艺术感染,可谓匠心独运而又声色不露,讽旨明确而又含蓄深沉。

诗人方干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方干

方干(836-903),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曰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徐凝一见器之,授以诗律。唐宪宗元和三年举进士。钱塘太守姚合视其..... 查看详情>>

诗人方干作品: 《寄石湓清越上人》 《德政上睦州胡中丞》 《东阳道中作·百花香气傍行人》 《狂寇后上刘尚书》 《送王霖赴举·自古主司看荐士》 《僧院小泉井》 《叙雪寄喻凫》 《金州客舍·卷箔群峰暮》 《和于中丞登扶风亭》 《赠信州高员外

古诗《过申州作》的名句翻译赏析

《过申州作》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