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判弟随亨书感韵》创作背景

朝代:宋代诗人:柴望古诗:和通判弟随亨书感韵更新时间:2019-12-28
《和通判弟随亨书感韵》是作者在南宋亡后写的一首伤悼故国的七律。他的弟弟随亨写了一首题为“书感”(内容当亦抒写故国沦亡之痛)的诗,这是和《书感》原韵之作。通判,是州郡官吏,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
这是作者在南宋亡后写的一首伤悼故国的七律。他的弟弟随亨写了一首题为“书感”(内容当亦抒写故国沦亡之痛)的诗,这是和《书感》原韵之作。通判,是州郡官吏,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
“风沙万里梦堪惊,地老天荒只此情。”起联以沉痛之情、隐约之词抒写亡国之恨,正点题目“书感”。风沙万里,隐指恭帝德祐二年(1276),临安沦陷,皇帝、太后、妃嫔等尽被元人俘虏北去。地老天荒,极言时间的久远。两句是说,回想当年,国破家亡,三宫北去,跋涉于万里风沙,言念及此,梦魂堪惊;天荒地老,此恨难消。此联揭示主旨,涵盖全篇。 “世上但知王蠋义,人间唯有伯夷清。”颔联连用两个忠义、高洁之士的故实,来曲折表达自己的民族气节。王蠋义,事见《战国策·齐策》。燕破齐,燕将乐毅听说齐国的王蠋是著名的贤者,命令军队环绕王蠋居处三十里不许入内,备礼拜访,请他到燕国去,蠋辞谢不往.燕人劫之,蠋遂自缢。齐大夫听说此事,叹道:“蠋布衣也,义不北面于燕,况在位食禄者乎?”伯夷清,用伯夷、叔齐于殷亡后避居首阳山,义不食周粟事。孟子曾赞扬伯夷是“圣之清者”。这两句是说,只有像王蠋那样不屈节事燕,方可称义;像伯夷那样不食周粟,方可称清。“但知”、“唯有”,强调的意味很重,言外隐然含有对许多觍颜事新朝的宋朝士大夫的强烈不满。诗人当时的身份是在野的布衣,元朝都城正好在燕国故地,用王蠋义不事燕的典故来表示自己的气节,正相切合。
“堂前旧燕归何处?花外啼鹃月几更?”颈联借“旧燕”、“啼鹃”来表达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出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国破家亡,故家旧族的堂前燕子,现在又归向何处呢?言外有无所依托的意蕴。对句用望帝失国、魂化啼鹃故事,不但暗示亡国之痛,而且更深月明,花外啼鹃,更渲染了一种凄厉的气氛。这啼鹃,也不妨看作诗人的化身。文天祥《金陵驿》:“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也用旧燕、啼鹃来抒写家国之痛,意蕴与这一联近似,可以互参。
“莫话凄凉当日事,剑歌泪尽血沾缨。”复国无望,空余长恨。往事凄凉,何堪回首!剑歌泪尽,热血沾缨,为之奈何!书写亡国之痛极为感人。
 

诗人柴望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柴望

柴望(1212-1280)字仲山,号秋堂,江山人。南宋嘉熙四年(1240)为太学上舍,供职中书省。德祐二年(1276),陆秀夫等拥撤退到福州的宋恭帝之弟赵昰为帝,改年号景炎,继续抗元。望不顾65岁高龄,奔赴福州,以迪功郎衔..... 查看详情>>

诗人柴望作品: 《贺新郎·满酌西湖酒》 《戒珠寺右军宅》 《月夜溪庄访旧》 《西湖·年年柳眼青归处》 《和通判弟随亨书感韵》 《祝英台/祝英台近·丁巳晚春访杨西村湖上怀旧》 《念奴娇·登高回首》 《晚望台·治圃我依浮石滩》 《齐天乐·凄凄杨柳潇潇雨》 《山居·老来无一事

《和通判弟随亨书感韵》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