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赏析

朝代:宋代诗人:张孝祥古诗: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更新时间:2018-05-14
词的上片首句写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并点明时节。“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气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荆州城东有长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这句写得水天空阔,上下辉映,是荆州郊野平原地带的实景。次句切合观塞,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都是从耳目易感的对像突出,故给读者的印象极为深切。“澹烟衰草有无中”句把视线展开,显出边地莽莽无垠的辽阔景象。如果说首句还是自然景象对词人感官的客观反映,那么这句可说是词人极目观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内心思绪,俱是一片茫茫。
由观塞而自然地想到沦陷的中原,“万里中原烽火北”句即是观塞时引起的感慨。“烽火”为边地报警的设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这样提点一下,可抵千言万语,这其间含有无限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一尊浊酒戍楼东”承上启下,北望中原,无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罢益悲,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风挥泪。“浊酒”为颜色浑浊的酒,常用于表现艰苦的生活中,微带有粗犷悲壮之意。“戍楼东”,指词人所登荆州东门城楼,“东”字似非无意,实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挥泪”即洒泪,表现内心悲戚之深。秋风吹来,令人不寒而栗,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故觉风亦满含悲意。
这首词抒写了词人因观塞而激起的对中原沦陷的悲痛之情。上片描写望中要塞景色,明丽壮阔,其中景物也隐约隐呈词人的感情色彩,眼前一片清丽,而词人的心情却深藏阴黯。下片抒发感慨,在读者眼前俨然呈现一位北望中原悲愤填膺的志士形象。全词只有六句,四十二个字,却表现了颇为博大的主题思想。词人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中原故土和中原人民的思念之情,均表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整首词写情真切,景物描写、气氛烘托、感情抒发巧妙组合,辉映成篇。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是宋代词人张孝祥的作品。此词写临淮观感,通过国土形势的纵览,谴责批评了朝廷的苟安政策,抒发了强烈的忠愤报国之情。上片描写了沦陷区的凄凉景象和敌人的骄纵横行。北望中原,山河移异。金人南侵,举火宵猎,笳鼓悲鸣,几千年文化之邦沦为犬羊窟穴。下片写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中原父老渴望光复,自己的报国志愿难以实现。边境上冠盖往来,使节纷驰,一片妥协求和的气氛,使作者为之痛心疾首。全词格局阔大,声情激壮,笔饱墨酣,淋漓痛快,为南宋初期爱国词中的名篇。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领导的南宋北伐军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北)溃败,主和派得势,将淮河前线边防撤尽,向金国遣使乞和。张浚召集抗金义士于建康(今南京),拟上书宋孝宗,反对议和。当时张孝祥任建康留守,既痛边备空虚,敌势猖獗,尤恨南宋王朝投降媚敌求和的可耻,在一次宴会上,即席挥毫,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作。

诗人张孝祥资料

赏析作者张孝祥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人,卜居明州鄞县。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绍兴二十四年,张孝祥状元及第,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 查看详情>>

诗人张孝祥作品: 《送谢梦得归昭武》 《寄题向彦绩史君采菊堂》 《南歌子·俭德仁诸族》 《浣溪沙·日暖帘帏春画长》 《次东坡先生韵》 《和蔡济忠溪上》 《赠周义山子季隐》 《去临川书西津渔家》 《将至池阳呈鲁使君》 《张钦夫笋脯甚佳秘其方不以示人戏遣此诗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