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炉前坐》注释译文

朝代:唐代诗人:李群玉古诗:火炉前坐更新时间:2017-05-09
注释
⑴不寐:指夜不成寐的诗人。
⑵西林:诗人居所西边的树林。
⑶书灰:在灰上写字。
白话译文
孤灯照得人难以入眠,疾风骤雨摧打着西林。
国事家事多少关心事,独自灰上漫笔到夜深。
这首诗写得含蓄深远,透露出作者的寂寞身世和内心的孤愤。
诗的起句以简练笔墨描绘室内情形:一盏孤灯,照首无法成眠的诗人。灯是“孤”灯,已经表现出那种寂寥的情境;而青灯照壁,夜不能寐,更隐约透出一种莫名的愁情。这种在绝句中称为“写景陪起”的起句,在这里起了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刻画内心情态的作用,并点明时间,勾画出诉之于视觉的形象。
第二句宕开一笔,由室内而室外,描绘出一个具有特征的空间,构成诉之于听觉的形象。“风雨满西林”,风声,雨声,林涛声,落木的萧瑟声,声声入耳。一个“满”字,更笔酣墨饱地写出了雨烈风狂的情状。这或许是西林的风雨声撩人愁思,使诗人长夜不寐,也有可能是满林风雨象征着诗人难以平息的心绪。从诗人情景交融之笔看来,恐怕二者兼有。
第三句在绝句的写作中为很重要的一环,元代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述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有转折得力、另开新境之妙。在前面两句实以写景之后,第三句出之以虚以写情,使前面的形象描写具有思想意蕴的深度,并使全诗跌宕顿挫而逼出尾句。在这里,诗人点明“多少关心事”,然而,是家事,是国事,抑或家事而兼国事,他都没有一字提到,只在第四句勾勒了“书灰到夜深”的诗人的形象。这一句其妙有三:一是点明“火炉前坐”的诗题;二是“夜深”照应起笔的“不寐”,开合有致;三是通过关于“书灰”动作的细节描写,深入而含蓄地呈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构造了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境。“书灰”是活用“书空”的典故。《晋书·殷浩传》记载,浩为中军将军,受命领兵去平定“胡中大乱”,中途将领叛乱,功败垂成。桓温就此“上疏告浩”,“竟坐废为庶人,徙于东阳之信安县。”浩被黜放,“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诗人未便明言的苦衷,也许可从此典推知一点。

诗人李群玉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李群玉

李群玉,唐代澧州人,极有诗才,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上而止,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 查看详情>>

诗人李群玉作品: 《喜浑吉见访》 《钓鱼·七尺青竿一丈丝》 《九子坡闻鹧鸪》 《桃源·我到瞿真上升处》 《送郑子宽弃官东游便归女几》 《春寒·拨火垂帘夕》 《宿巫山庙二首》 《嘲卖药翁·斸尽春山土》 《宵民·大雅无忧怨》 《长沙春望寄涔阳故人

古诗《火炉前坐》的名句翻译赏析

《火炉前坐》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