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斋睡起·桃李无言一再风》鉴赏

朝代:宋代诗人:黄庭坚古诗:寺斋睡起·桃李无言一再风更新时间:2017-11-10
第二首:“桃李无言一再风,黄鹂惟见绿匆匆。”任渊注:“桃李(花)一再经风,无复颜色,红紫事退,遽成绿阴。意谓卒卒(猝猝)京尘中,未尝得细见春物也。”“人言九事八为律,傥有江船吾欲东。”任渊注:“《汉书·主父偃传》曰:‘所言九事,其八为律。’又《韩信传》:‘高祖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此皆借用。谓世途狭隘,动触法令,宁自放于江海也。”
这两首诗在构思上各有特点,第一首举了两个比喻,以“螳捕蝉”比喻“小黠大痴”,以“夔怜蚿”比喻“有余不足”。但它不是简单的比喻,有辩证意味。而且,这两个比喻又别有寓意,这些寓意又在表面意义之外。像“巧诈之相倾,智愚之相角”,这是言语以外的含意,这就显出构思的深沉。接下来讲“北窗梦”,梦见“一江风月”。这个梦境跟上文两个比喻无关,跟两个比喻的寓意也无关,是抛开两个比喻的梦境。这种抛开的含意又在“北窗梦”里透露。“北窗梦”从“北窗下卧”,“自谓是羲皇上人”来,含有厌弃当时的政治斗争之意,这就同上文两个比喻的寓意相关了。抛开这种政治斗争生活,才有“一江风月”的境界。这里不说“北窗卧”,却说“北窗梦”,又加上一个“趁鱼船”,因为在寺斋北窗下卧,是看不见“一江风月”的,所以加上“梦”字,点明是梦境。加上在梦中“趁鱼船”,才能尽量领略“一江风月”。
第二首的构思也有特色。不说桃李花飞,却说“桃李无言”,用拟人化写法。不说绿叶成荫,却说“绿匆匆”,极言成荫之快。不从作者眼中看出,却从黄鹂眼中看出。这样说就避免了前人说过的话,别出新境。这里的“桃李无言”是从“桃李不言”来的,又稍加变化。“人言九事八为律”,从“所言九事,其八为律”,在诗语中大量化用经史中的语言是黄庭坚诗的一个特点。结语“吾欲东”,从“人言”句来,正由于人言,所以想离开朝廷。元祐三年(1088年),杨康国、赵挺之、王觌声称苏轼“试馆职寥正”的策题发问不当,攻击不已(见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苏轼因而屡次请求调放外郡。他又侍哲宗读祖宗遗训,论及各种时弊,为当权大臣所恨。元祐四年(1089年)三月,就被外放杭州。黄庭坚因亦有离去的意思。这首诗上句两次说桃李花落尽,绿叶成荫,与下面两句说因人言而“吾欲东”,两者表面上无联系。但上面用“桃李无言”与下面用“人言”相对,又有关联。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上疏:“闻班列中纷然言近日台官论奏臣罪状甚多,而陛下曲庇,不肯降出,故许臣外补。伏望圣慈将台谏官章疏降付有司,令尽理根治,依法施行。”“人言”指台谏的攻击,“桃李无言”与苏轼对攻击的不自辩有关。“九事八为律”是指执政者多听从这些谰言,所以苏轼离去后而他也不想留下了。

《东林寺二首》是北宋黄庭坚创作的七言诗。东林十八贤所代表的是佛教净土宗思想,黄庭坚通过这两首小诗把他自己对这两种人生境界的高下之分呈示给了读者。

诗人黄庭坚资料

鉴赏作者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 查看详情>>

诗人黄庭坚作品: 《学故以桃·任世万钧重》 《寄晁元中·楚宫细腰死》 《四休居士诗·富贵何时润髑髅》 《洪范以不合俗人题厅壁二绝句次韵和之》 《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 《戏赠陈季张·气清语不凡》 《扇·团扇如明月》 《次韵仲车因娄行父见寄之什》 《浪淘沙令·荔枝》 《赠嗣直弟颂·江南十兄弟

《寺斋睡起·桃李无言一再风》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