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纳言》注释译文

朝代:唐代诗人:无名氏文言文:孙叔敖纳言更新时间:2020-01-13
字词:
1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曾三度为楚相,为政重法任贤,颇有政绩。相传他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
2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3为:当,做。
4命:指教
5一:全。国:指都城。
6衣粗衣:穿着麻制的丧衣。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衣。下句的“冠白冠”,同上,戴白色的帽子。
7吊:吊唁,吊丧,引申为拜访。
8不肖:自谦之词,没有才能,不能干,没有贤德。
9受吏民之垢(gòu):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意即担任楚国的宰相一事。
10去:使……离开。
11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12皆:都。
13衣:衣着。
14谨:小心谨慎。
。15恶:厌恶
16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得低。
17心益小:意思是处事越要小心谨慎。益,更。
译文
孙叔敖为(做,担任)楚令尹,一(全)国吏民(官员和百姓)皆(都)来贺。有一老父(老人),衣(做动词,穿)粗衣,冠(做动词,戴帽子)白冠,后来吊(原意为“吊唁”,这里是“慰问”的意思)。孙叔敖正衣冠而(表示承接)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助词,无意)不肖(不贤能),使臣受吏民之(助词的)垢(责骂),人尽(都)来贺,子独后吊,岂(表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难道”)有说(说法)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表转折)骄人(对人傲慢)者民去(离开、抛弃)之,位已高而擅权(擅自用权)者君恶(厌恶)之,禄已厚(优厚)而不知足者患(祸患)处(隐伏)之。”孙叔敖再(两次)拜曰:“敬受命(指教),愿(希望)闻余(剩下的)教(教导)。”父曰:“位已高意益(更加)下,官益大而心益小(处事越要小心谨慎),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足够)以(用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注释
①马服君赵奢:赵奢,战国时赵国大将。“马服君”是他的封号。
②孝成王:赵国的国君。
③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④事:侍奉。
⑤身:亲自。数(shǔ):计算。
⑥宗室:王室贵族。币帛(bó)。
⑦受命:接受任务。
⑧朝:使朝拜。
⑨用在动词、名词后,相当于“......的人”
10随坐:受到连诛。
11不(fǒu):同“否”。
12卒:最终 。
13诛:杀死。
14日:每天。
15时:当时
16遣:派遣
17.事:通“侍”,侍奉,指嫁给。
18.友:结交为朋友。
19.置:放弃。
20.仰:抬头
21.上书,书:进谏
译文
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快要出征的时候,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 “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全部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全部收藏起来;况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赵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还是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
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君子都称赵括的母亲是仁智的人。

诗人无名氏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无名氏

佚名,亦称无名氏,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在汉语中,常用张三、李四、某君、某某、某甲、子虚乌有等暂时用作为无名氏的..... 查看详情>>

诗人无名氏作品: 《吴王射狙》 《初过汉江》 《忆秦娥·瑶台月》 《满江红·雪共梅花》 《子夜四时歌·夏歌》 《引声歌·天地之道》 《蓦山溪·青春三月》 《无名氏·白伫舞歌诗》 《企喻歌·男儿可怜虫》 《南岳夫人授太上宫中歌

文言文《孙叔敖纳言》的名句翻译赏析

《孙叔敖纳言》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