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杜相公书》创作背景

朝代:宋代诗人:曾巩文言文:谢杜相公书更新时间:2018-03-12

《谢杜相公书》的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该文属于文言文。主要内容是曾巩之父曾易占,从江西来汴京途中,在河南安阳忽患重病。杜衍前往探视,多方营救;易占死后,又帮助料理后事,使曾巩摆脱了孤立无援的困境。

注释
伏念:恭敬地想。古代敬词。伏:趴在地上,表示恭敬。
埭(dài):土筑的河堤。
堰(yàn):河堰,比堤小。
厄(è):阻塞,穷困。
茕(qiónɡ)茕:孤独无依。
隅(yú):角落。
旅榇(chèn):在旅居之地停放灵柩。榇,棺材。
明公:古代对高级官员的尊称,指杜衍。
闵(mǐn)闵:忧虑,担心。
唫(yín)讼:通“吟颂”,歌吟称颂。
推说:称赞,称道。
穷:尽。
曲士:见识不广的人。
汲(jí)汲;忙碌奔走的样子。
乡间:乡里。
藂:同“丛”,杂乱。
彻:贯通,引申为充塞,灌注。
盖:发语词。
越礼:违礼。古人在守孝期间,不得拜亲会友。
顾:只是。
须臾(yú):片刻,一会儿。
伏惟:祈祷,祈愿。
亮察:明鉴,谅解。
作品译文
回想当年,正是我在黄河边遭受灾祸的时候,离家乡有四千里之远。向南眺望,只见迅猛的黄河,宽阔的淮水,连绵不断的土堤水堰、江河湖泊,天下之险要之地,我被这些山川险阻所妨碍无法顺利回乡送葬。我孤身一人,对着意想不到的灾难,孤单无依,徘徊路旁,没有可以投靠的亲戚和一面之交的朋友,作为生活的依托;对上既没有卓越的品行可以感动官僚绅士,对下也没有财富和权势可以动用一般的人。只剩下先父需用的医药和所有治理丧事急需的物资,不知道应该倚赖谁,而且寄存异乡的灵柩又这样沉重,我非常害怕无法把它运回。惟独您在这个时候,殷勤帮忙,营救看护,亲自屈驾前来,来到黄河,使我在先父病重期间,能够在他身边专心致志地护理奉侍,而医药问题也有人一同商量了。直到我成为孤儿之后,没有杂事干扰我为先父尽哀,就连一些微小的内心欲望,也没有不如愿的,因而使这场最大的丧礼,能回到南方家乡去完成。您对我体恤成全的恩德,是这样的超越常情啊!
我私下认为您辅佐天下的道义,都会受到千秋万世的讴歌颂扬,推崇称道,并不像见识狭隘的人那样苦苦追求一个小节上的完美。您的地位到了顶点,而且年事已高,皇上也不敢用政事去打扰您,难道我这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后生,应当用危急痛苦的心情,杂乱细小的事务,去充塞您的耳目,承蒙您的体贴吗?但是您却念及先父的旧情,尽力援助我,以至于这么大的恩情啊!您虽然不能重新掌握天下的政事,但是您那爱护培育天下的人才,不忍心让一个人流离失所的道义,都是出于自然的天性,而且继续坚持推行,并不由于任职或退位而有变化,而我惟独在这个时候有幸遇到了您!
在我守丧期间,不敢按照世俗的浅薄人情,违背俗礼去向您表示谢忱;丧服解除后,又想到您对我的大恩无法形容,几句空话不足以详尽地表达我的心意。反复考虑,直到现在,连一封信也没有进献,只是觉得心里很惭愧,一刻也不能忘记。希望您终究会谅解我的!您坚守胸怀天下的道义,没有一点私心杂念,那么我用来报答您的东西,也只能是胸怀天下的道义罢了。我发自内心如此真诚地许愿,但不敢说肯定能实现。

诗人曾巩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 查看详情>>

诗人曾巩作品: 《和酬赵宫保致政言怀》 《郡斋即事·画戟森门宠误蒙》 《甘露寺多景楼》 《秋怀·流水寒更澹》 《谷隐寺·岘南众峰外》 《诗一首·食肉遗马肝》 《汉阳泊舟·暂泊汉阳岸》 《郡楼·满眼青山更上楼》 《秋日·阴气先赢纵秋热》 《二月八日北城闲步

《谢杜相公书》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