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落花歌》赏析

朝代:清代诗人:龚自珍古诗:西郊落花歌更新时间:2020-10-05
此诗是诗人用灵魂表现的一首“落花”的赞歌。这首诗以迥异于传统落花感伤悲谅的情调和意味,在万艳飞舞的璀璨壮观中赋予了落花全新的审美含义,张扬了一种悲壮的献身精神,一种崇高的生命境界。诗歌格调高昂,慷慨奋进。
诗前小序,格调就非同一般。它叙写了海棠花春意正浓、赏花者络绎不绝之时,诗人不曾随俗趋之若鹙欣赏花开之美,反是在大风刮过的第二日,邀上三四亲朋前往观赏落英缤纷。这一反世俗常态的行为,表现出诗人不同流俗的孤高情怀,诗人对落花的礼赞和婉可见。
诗歌开篇,就先点明西郊海棠落花不同凡响的天下奇观,出语奇兀,引人作观古来落花本有暮春残红的伤春意蕴,但诗人一个“但”字却轻轻否定了前人见落花伤情、替落花嗟叹的传统笔调,表现出一种不循于此的品质。“西郊车马一朝尽,定庵先生沽酒来赏之”,照应诗前小序,诗人卓尔不凡、潇洒清逸的形象脱颖而出。“先生探春人不觉,先生送春人又嗤”两句,再一次表明自己不同流俗的雅趣和爱好。在诗人眼里,“春”是自己的知己好友,所以才来“探春”,才来“送春”,可见“春”是诗人心中独具特色的艺术意象。但这种超常的行为活动却为世人漠视、嗤笑,这就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不为世用、不为时重的失落悲哀与做岸不羁之感这种略带悲凉的自我调侃同样有着《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悲调。而春归景象如何,诗人暂撇开一笔,而是生动传神地抓住观落花者看到海棠落花时霎那间的神态变化“出城失色神皆痴”来先声夺人呼应“西郊落花天下奇”,这种以奇笔来写奇观,可见海棠落花真的是“奇”之至了。
接下来诗人就抓住这个“奇”字驰骋想象,以极度夸饰渲染之笔,细致描写了落花漫天遍地、艳丽异常的奇观。诗人以铺张扬历的排比句式,连用七种生动的形象来比喻落花,新颖奇特,异彩纷呈。在诗人笔下,落花如钱塘之夜潮澎湃,如昆阳之古战披靡,如天女胭脂之水流成河,如奇龙怪凤游人间,如琴高之鲤上天庭,如玉皇宫中、三十六界之仙女翩翩下凡,如先生平生之忧患,恍惚怪诞,绵延不绝……如此壮美的景观,如此斑斓的色彩,如此动人心魂的艳美,有杜牧《金谷园》里“落花犹似坠楼人”的惊心动魄,有刘克庄《落梅》里“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的悲壮苍凉。但与美艳痴情、坠楼而亡的绿珠喻落花相比,有美之毁灭于一瞬的悲壮,却无香消玉陨的凄凉;与韩愈被贬出秦岭,屈原放逐沉沅江喻落花相比,有哀怜身世的感伤,却无伤心难止的绝望。诗人就在这无比新奇的想象和夸张中,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哀景写乐,以我观物,让人领略到落花年年岁岁无穷无尽的恍惚,漫天飞舞、绰约缤纷的风姿。
这璀璨烂漫的落花狂想曲中,诗人多处引用了历史神话传说来丰富落花的内涵,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如先引用历史上刘秀带领八千兵马与王莽四十万大军对战昆阳的激烈场面来形容落花坠地之精彩曼妙,再引用神话中奇龙怪风的漂泊无方来映村落花纷飞之飘忽不定,接着又引用传说中的琴高之鲤来质问落花飞天的无缘无故……这样,纷扬的落花不仅具有了新的生命内涵,而且更呈现出光怪陆离、令人眩目的缤纷画面。这些不落斧痕的典故妙用,彰显出诗人艺术才华的高深绝奥。此外,诗人在盛赞落花之瑰丽时,也十分重视锤炼字句,生动传神。如“齐向此地倾胭脂”中的“倾”字,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落花飞舞的色彩和动态:犹如天女洗妆后倾洒的胭脂水粉艳丽夺目,赤色欲流。再如“玉皇宫中空若洗”中的“空”“洗”二字,更是夸张地写出飞花点点的动人之处:犹如三十六界的仙女全部下凡幻化为落花,翩跹起舞,随风而动。炼字功力简直如壁龙上点睛,生动传神又贴切自然,甚是风流。
诗歌紧接下来,诗人更是透过漫天飞舞的落花画面,借用佛教三藏和维摩卷里的清词,闭目凝神,神游象外,冥想仙界里落英璀璨的景象,心醉神驰、如痴如狂。觉得自己定然是得了仙机,才使得自己能够如此下笔生花,绮语绵绵。最后诗人竟然突发狂想,“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希冀一年到头都有不尽之落花降临人间,如雨飘洒,真是疏狂至极、爱落花成痴了。
据说诗人在年轻时,曾像《红楼梦》中的黛玉一样有过葬花之举。春归落花不仅触动诗人的怜香之情,更触动诗人的身世之感。在葬花之后的十年,在经历很多的人生风雨之后,诗人曾发出过缠绵悱侧的人生哀歌:“十年千里,风痕雨点斑斓里,莫怪他,身世依然如落花。”落花已成为诗人情感的偏爱,精神的寄托,自我的写照。尽管如此,《西郊落花歌》中诗人在睹物悲身,哀怜身世之时,也于落花的飘零之中看到了一种不屈的生命壮美,这是一种生命美的极致:虽然陨落,但却灿烂无比;虽然即将消逝,但生命的热力却舞出最后的辉煌。这就是不屈于命运的诗人做岸不羁的个性,失意苦闷而又不甘沉沦、不愿退伏的心路历程。
显然,诗人继承了屈原、李白两位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传统,奇思联翩,意想尘外。奇异的构思、大胆的想象、新颖的比喻、肆意的夸张、凌厉的排比形成了诗歌浩瀚磅礴的气势、壮美瑰丽的图景,境界奇肆,形象生动。诗歌语言参差错落,时而行云流水,时而激流冲涧;音律调配典丽自然,既琅琅上口,又荡气回肠。诗歌夹杂着强烈的情绪律动,感情激越,笔力逍劲,酣畅淋漓之中呈现出诗人灵魂重重压抑下飞腾起舞的姿态,进发出生命崇高的壮美,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不愧为一首非凡独特、奇思艳绝的“落花”的赞歌。
《桂殿秋二首》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创作的组词作品。这两首词是龚自珍的少年之作。第一首词写梦境中所见到的蓬莱宫殿,一幅清幽不沾人间俗尘的仙家景象,而银河水的“流过红墙不见人”,又隐约有其中秘境不可探求之意;第二首写醒来后对梦中仙境的追忆,即使是隔了几万重朱门,不可问津,诗人还是预备用一生来寻求。两首词文字清丽,意境缥缈,内容深刻。
此词收入《无著词选》,在龚自珍长子龚橙(字孝珙)编定的《孝珙手抄词》中,此词小序文字有删改,首句为“庚午六月望,梦至一区。”可知此词作于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时龚自珍十九岁。
这一年龚自珍第一次参加顺天会试,只考得个副榜贡生。这样的地位很难施展他改革社会的政治抱负。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出现了第一次波折。在这两首《桂殿秋》词中,作者寄托了对理想的深情,执着的追求和与之俱来的怅惘渺茫之感。

诗人龚自珍资料

赏析作者龚自珍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庵。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 查看详情>>

诗人龚自珍作品: 《已亥杂诗·半生中外小迴翔》 《长相思·海棠丝》 《高阳台·南国伤谗》 《自写寒月吟卷成续书其尾》 《己亥杂诗·瑰癖消沉结习虚》 《己亥杂诗·此身已作在山泉》 《已亥杂诗·去时栀子压犀簪》 《退直诗·一翠扑人冷》 《桂殿秋·明月外》 《己亥杂诗·此去东山又北山

《西郊落花歌》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