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携手江村》创作背景

朝代:宋代诗人:苏轼古诗:行香子·携手江村更新时间:2017-10-31
《行香子·冬思》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早期创作的酬赠词作。此词上片追忆与友人陈襄探梅寻春的浪漫情景,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与陈襄的深情厚谊;下片继续回味自己与友人游赏时两人吟咏酬唱的情形,抒写自己对杭州友人的相思之情。全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不仅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而且流露出对西湖自然景物的热爱。词中多用忆旧和对照眼前孤独处境的穿插对比写法,触目兴怀,感想当初,因此显得情真意切,诗意盎然,含蓄蕴藉,韵味深长。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宋制,知州知府总掌郡政,又设通判监政,共商和裁决管内大事。当时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是苏轼的至交诗友。他们都是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排斥出朝,外任地方官职的。这年十一月,苏轼因公到常州、润州视灾赈饥,姻亲柳瑾附载同行。次年正月过丹阳(今属江苏),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与柳瑾相别。据宋人傅藻《东坡纪年录》,此词是苏轼“自京口还,寄述古作”,则当作于二月由京口至宜兴(今属江苏)途中,返丹阳之时。
注释
行香子: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六字,有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四平韵三种。
梅雪飘裙:梅花飘雪,洒落在衣裙上。
何限:犹“无限”。
消魂:魂魄离散,形容极度愁苦的状态。
故人:指陈襄,字述古。苏轼好友,时任杭州知州。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在杭州。
孤山寺:寺院名,又叫广化寺、永福寺,在杭州孤山南。
涌金门:杭州城之正西门,又名丰豫门。
寻常行处:平时常去处。
绣罗衫:丝织品做的上衣。如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之一“新贴绣罗襦”,为女子所服。
拂红尘:用衣袖拂去上面的尘土。宋代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载:“世传魏野尝从莱公(寇凖)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
湖:指杭州西湖。
陇:小山丘,田埂。此处指孤山。
白话译文
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襟的时候,和老朋友携手到城外游赏。回忆旧地,处处黯然伤神,无限愁苦。去年的同游之人已不在眼前,每当吟诵旧曲之时,就想起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那些诗酒游乐的地方。
那时游乐所至,都有题诗,不下千首;到如今这些诗上都已落满了灰尘,得用绣罗衫去拂净才能看清。自离开杭州后有谁在思念我呢?当然是友人了。还有西湖的明月、钱塘江边的柳树、城西南诸山的名胜景物呢!

诗人苏轼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 查看详情>>

诗人苏轼作品: 《西新桥·昔桥本千柱》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 《赠孙莘老七绝》 《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水调歌头·公旧序云: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之》 《南歌子·湖景》 《和陶归园田居·坐倚朱藤杖》 《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 《夜饮·短衫压手气横秋》 《读开元天宝遗事

《行香子·携手江村》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