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敬亭清越上人》赏析

朝代:唐代诗人:张乔古诗:赠敬亭清越上人更新时间:2017-05-15
张乔,晚唐代诗人,约唐僖宗广明中前后(公元880年)在世。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公元860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后因避黄巢之乱,与伍乔等同隐九华山,多与僧人交往,此时常来宣城,这首五律《赠敬亭清越上人》,就是这时候写的。
首联“海上独随缘,归来二十年”,写敬亭清越上人为复建新兴寺(后改叫广教寺)出家化缘到海南、越南等地,连同回到宣城有二十年之久。会昌四年(公元848年),唐武宗灭佛毁寺,新兴寺被毁。而清越上人系宣城人,从小在敬亭山新兴寺出家。他眼看寺庙被毁,发誓重建。于是他与众僧到处化缘,远及海南、越南(时属安南节度)等地,并结交官府名士挂单,名重一时,故有“海上”之说。从会昌四年(公元848年)开始到新兴寺(广教寺)懿宗初年(公元860年))复建,大殿落成,以及后期兴盛约有二十年光景,故有此说。新兴寺(广教寺)的重建,得益于希运大师与宣歙观察使裴休。那时,宣宗登基前为避武宗难,从希运出家,隐匿宣城。宣宗皇帝登基后,对希运礼教敬有加。清越恳求希运上告重建该寺,宣宗皇上恩准,而宣歙观察使裴休一家世代信佛,由他帮助,新兴寺得以重现。
颔联“久闲时得句,渐老不离禅”,写清越上人闲时坐禅念佛,得到佳句,清越上人曾发现一事。宣城原有一座妙觉寺,寺同样被毁,但旧址滋生出许多高大的树木,足能做建寺之材,清越认为是天意,但一次龙卷风,将32株大树连根拨起,清越悟出“今之立寺,无以易此也。”于是他泊将再营,苦心经营,又静坐默念,祝天人合福,始终不离禅。诗人揭示出清越上人的灵慧,及其坚守精神。
颈联“砌木欹临水,窗峰直倚天”,描写复建后的新兴寺(广教寺)辉煌与壮丽。“砌木”,古代建筑多为木架结构,不像现在可用混凝土、钢架结构等,砌木,用优质木料垒成。欹,通"倚",斜倚,斜靠。新兴寺(广教寺)被允许复建后,懿宗初年(公元860年))大殿落成,仍选址在水阳江边,诗人刺使卢肇立寺碑并作铭、序,文中曰:“弈弈新兴,敬亭南麓。巨构崇基,峥嵘煜煜。”透过窗户能看到山峰,形若天窗,叫“窗峰”。清越对广教寺的兴建也有记事:“维时冠祠刹尊貌,踞极敞千户,比其有阶陛,得无坚强耶?”这具体描写新兴寺(广教寺)重建后的情形。这联具写复建后的新兴寺(广教寺)的高耸与峻峙。
尾联“犹期向云里,别扫石床眠”,写敬亭清越上人对新兴寺(广教寺)更高的向往,并为聚集更多的名僧作准备。新兴寺(广教寺)重建之初规模不大,人数不多,只有30多僧人,但清越上人有更多的向住,“向云里”,是佛家一种更高的境界。“犹期”,是特别希望。“别扫石床眠”的别,是“另外的”、“还”之意,千方不能理解为“不”。这句话的意思是,还要扫除榻上的灰尘,等待客人到来睡觉,喻指热忱迎客。果然,新兴寺(广教寺)建成后,僧人越来越多,唐代诗僧元孚也来协助清越。清越上人在广教寺住持40余年,僧舍达近千间,香火盛旺,高僧大德辈出,终于实现了自已“海上随缘建新寺”的愿望。
时间跨度虽大,但语意精巧浓缩,层层推进,整个诗意清雅流畅,风格似贾岛。诗的描写前后推进,并写清越上人由外界转向内心,由萌发初念写到坚守,由儒的一元转到三教的多向,不但歌颂了清越上人的功德,也抒发了其美好的愿望,这种思想当然也是诗人自身触禅的体现。

《赠仰大师》是唐代著名诗人张乔题赠给仰山大师的诗作。这首诗表达诗人对仰山大师不拘于世、佛法精深的赞美与钦佩之情。

诗人张乔资料

赏析作者张乔

张乔(生卒年不详),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张乔隐居九华山,池州人也。有高致,十年不窥园以苦学。诗句清雅..... 查看详情>>

诗人张乔作品: 《寄南中友人》 《东湖赠僧子兰》 《青鸟泉·祗此沉仙翼》 《华山·青苍河一隅》 《题宣州开元寺》 《送人归江南·贫归无定程》 《河湟旧卒》 《落花诗·半是痴情半是狂》 《冬日招彭孟阳寻梅分赋》 《商山道中·春去计秋期

古诗《赠敬亭清越上人》的名句翻译赏析

《赠敬亭清越上人》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