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二十四史 > 晋书 > 100章 > 王羲之传

晋书

《晋书》100章王羲之传

《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该书记载的历史上起于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晋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是唐朝时期编写,晚于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书》、《宋书》等,但唐朝之前已经存在几部不同版本的晋书了。唐修《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纪三十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原有一百三十二卷。《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

《晋书》章节目录: 《50章》 《100章》 《150章

王羲之传

书籍:晋书章节:100章更新时间:2017-04-08
王羲之,字逸少,为司徒王导之侄。祖父王正,曾做过尚书郎。父亲王旷,做过淮南太守。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之初,王旷有拥戴之功。王羲之年幼时说话有点口吃,人们并不觉得他有什么超出常人之处。十三岁时,曾去拜访周岂页,周岂页仔细打量他,深感他非同寻常。当时,酒席上烤牛心这道菜最为珍贵,客人们还未品尝,周岂页先割下一块递给王羲之,从此开始显名于世。成年后,能言善辩,以耿直刚正著称,尤其擅长隶书,达到前无古人的地步,人们评价其笔势,认为飘逸若浮云,矫健若惊龙。伯父王敦、王导十分器重他。当时陈留人阮裕负有盛名,做王敦的主簿。王敦曾对王羲之说:“你是我们王家最有出息的子弟,应当不比阮主簿差。”阮裕也把王羲之与王承、王悦视为王氏三少。当时太尉郗鉴派侍从去王导家挑选女婿,王导让侍从去东房遍观王家子弟。侍从返回,对郗鉴说:“王家众子弟看上去都不错,但听说选女婿,一个个显得拘谨不大方,只有一个子弟坐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饭,置若罔闻。”郗鉴说:“这正是要选的好女婿。”一访问,正是王羲之,于是郗鉴将女儿嫁给了王羲之。
开始出任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又请做参军,后升为长史。庾亮临死前,上书朝廷,称道王羲之清高尊贵有见识。于是朝廷提升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王羲之少负美名,朝廷公卿无不喜欢其才气,多次召他做侍中、吏部尚书,都推辞不就。又授予护军将军之职,又拖延推辞不就。扬州刺史殷浩素来敬重王羲之,劝他应召。给他写信说:“许多人认为足下的做官和隐退足以显示国家政治的兴衰,我等也有同样的看法。既然足下的做官与退隐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那么足下岂能置国家存亡于不顾,而去做逍遥自在的世外人士呢?希望足下考虑众望所归。足下不应运出山,怎可以求得清明完美的朝政?足下应当明白此情此理。”王羲之回信说:“我素来没有在朝廷做官的兴趣,王导丞相执政时,坚决要召我为官,我誓死不答应,回绝的书信手迹仍在,这种想法由来已久,并非足下执政我才怀出世之心。自从儿女成人后,我便打算学尚子平退隐山林,多次与亲朋好友们谈论过此事,绝非一时之念。倘若足下允许我做位使臣出使四方,前往关西、陇右、巴蜀之地,也在所不辞。我虽无交涉应对之能,但会严守朝廷命令,宣扬朝廷的威德,应不同于一般使者,一定要让远近地区都知道朝廷志在天下,这样所得裨益同做护军将军是大不相同的。汉朝末年曾派太傅马日石单抚慰关东各地,如果不因为我地位轻微,对我有所疑虑,请让我在初冬履行此职,我恭候朝廷的命令。”
王羲之被封为护军将军后,又极力请求宣城郡太守之职,朝廷不许,任命他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其时殷浩与桓温不和,王羲之认为国家的安定在于内外团结和睦,因而写信告诫殷浩,殷浩不听。殷浩兴兵北伐,王羲之认为必败无疑,写信阻止殷浩,言语十分恳切。后来殷浩率兵北伐,果然被姚襄打败。殷浩企图再次北伐,王羲之送信给殷浩,说:
“知足下北伐失败,朝野为之叹惜悲伤,不能须臾忘怀。区区江东之地,遭此不幸,天下人久已心灰意冷,而又遭丧师辱国,这难道不值得深思?过去的事无法挽回,希望足下考虑怎样光大未来,宏扬朝廷中兴大业,使天下百姓有所依归。朝政以道取胜,以宽和为本,力争武功,绝非妥当。发挥长处,使国家巩固安定,这才是目前治国的根本大计。
“自从敌寇侵扰以来,担负内外重任的当权者,无深谋远虑,收罗安邦定国的上策,而使国力疲竭,一味随心所欲,无一功可论,无一事可记,忠言良策摒弃不用,以致天下大有土崩瓦解之势,怎能不使有识之士痛心疾首悲哀感慨呢!当权者又岂能推却天下人的指责!追究往事,已无法挽回损失,应当虚心求贤,与有识之士共商治国大计,不能再让忠言良策进献无门。如今外面大军败绩,内部财资匮乏,据守淮水恐已来不及,不如退保长江,统辖长江以东以南各郡县,长江以外地区只需保持联络而已。担负国家重任的人,应当承认自己的过失,自贬职位向天下百姓谢罪,再召集贤达之士共谋治国兴邦,减免苛捐杂税,与天下百姓同甘共苦,一切从头开始,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公众的怨恨,摆脱困苦危急的处境。
“足下起于布衣,担任朝廷显要官职,崇尚德政之举,未能事事如意,肩负统兵作战之重任,而结果惨遭失败,只怕满朝文武没有人愿意为足下分担罪责的。眼下及早施行德政弥补过失,延请贤能官员,共负朝廷重任,尚且不知是否有补救的希望。倘若仍旧以为北伐未取得功效,因而又刻意寻求侥幸重建战功,那么天地虽大,恐怕也无足下立足之所!我知道我的劝告不会被足下轻易接受,甚至会使足下不高兴,然而我不能不把心中的感慨向足下直言相告啊。倘若足下一意孤行,一定要举行天下人所不理解的北伐,我也无可奈何,只希望足下与朝廷百官共谋此事。
“各州郡接到符命,增运军粮千石,又征集百姓服兵设,都要按期完成,面对符命我不知所措,丧气失望。近年以来,剥削百姓,刑徒满路,与秦朝暴政实无两样,只是没有诛灭三族之酷刑而已。这样下去,只怕类似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忧患也将不远了。”
又向会稽王写信陈述殷浩不宜北伐的理由,并评论时事(原文略)。
其时,东晋东部地区遭到饥荒,王羲之每每开仓,拯济灾民。但朝廷赋税徭役繁重,吴越之地尤甚,王羲之常常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役,多被朝廷接受。又给尚书仆射谢安写信说:
“不久前我向朝廷陈述意见,多蒙采纳,因而使下方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否则的话,会稽郡的百姓恐怕早已不为晋民了。
“现在还未办妥的大事便是水道运输,我希望朝廷规定期限,交托给主管官吏,不必再催督下方,只要到年终对他们的优劣进行考核。主管官吏表现特别差的,可用囚车押送到台省治罪。有三个县不合格的郡守,应免官或降职,将他们下放到边远艰苦荒芜之地。
“自从我到此地,从事常常有四五个,加上台司及都水御史行台的如雨点似的批文命令,颠倒错乱互相抵触的,不知有多少。我又闭起眼来照例往下推,选取重要的交给主簿处理,次要一般的交付给各吏曹处理。主管官吏处理事务,一月内难得有十天,而下方的吏民奔走劳碌,无益耗费许多精力。足下正担任要职,慢慢就会了解我所说的情况。平时,江左之地有扬州一个好刺史就足以管辖了,而一大帮贤才挤在一起,反而会使官府衙门混乱不堪,这是为什么呢?这正是由于各自的法规不一致,大家互相牵制,如果为政简要,官民易行,便可保守大业。
“管粮仓的督监私吞国家粮米,动辄以万计,我以为诛杀首犯,便可杜绝此类现象的再发生,而众人的意见与我不同。近来检查各县情况,无不如此。余姚一带奸官猾吏贪污粮食近十万斛,使国库空虚乏竭,真是可悲可叹啊。
“连年的战争,使百姓数量锐减,被征作战和充当运夫的死亡逃散不返者不计其数,人口消耗巨大,可上方照常大规模征集百姓补充兵员和役夫,各地人丁稀少,真不知从何而出。那些去服役的百姓在路上纷纷逃亡,押送的官吏也畏罪逃走。接常规,要让逃亡者的家人及同伍人予以捕捉。一旦逃亡者捕捉不回,家人及同伍乡邻也席卷而逃。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其根源正在此。还有那些工匠医师僧人,死绝门户,无从补充,可上方仍不断下令补充工匠医士以应付官差,这种积弊十多年来一直未消除,虽弹劾治罪接连不断,可毫无益处,长期下去,怎么得了!我以为那些定死罪而被赦免以及五年徒刑的囚犯,可补充到这些行业里。赦免死罪的囚犯,可让他们长期服兵役;五年徒刑的囚犯,可充当工匠医士,并将他们的家庭迁到都市里。都市的充实,是治政的根本,同时又可以杜绝逃亡现象。不迁其家庭,逃亡之患一如当初。现在免去罪犯的罪行使他们充任杂工,将其家庭尽数搬迁,这些人愚昧,往往以为这种做法比杀头还可怕,因此自然会变得规矩本分。刑罚虽轻,管制实重,难道不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吗?”
王羲之酷好服食丹药保养身性,不乐意住在京城,初到浙江,便打算长住以终老死。会稽山青水秀,名士多居此地,谢安未做官时也隐居在此。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人都以文章著称于世,他们一同在会稽山水间筑屋安居,与王羲之志趣相投。王羲之曾与志同道合者在会稽山陰的兰亭聚会饮酒,王羲之作《兰亭集序》以阐述自己的志趣:
永和九年(353),岁逢癸丑,暮春之初,相会在会稽山陰的兰亭,举行祭祀消灾活动。群贤毕至,少长皆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长竹,又有清溪急流辉映在兰亭左右。大家引来曲水,漂浮酒杯,列坐水边,取杯畅饮。虽无丝竹管弦之妙,但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心中情感。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宜人,和风习习,温暖舒适,翘首仰望宇宙的宏阔,低头俯视物种的繁盛,纵情观赏,心旷神怡,确有无穷的乐趣。
人们彼此结交,转瞬间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家里与朋友倾心畅谈,有的人把志趣寄托于他物,纵情于山水之间。虽然进退不一,静躁有异,但当他们遇上高兴之事,心里就感到快慰,感到满足,竟不知暮年即将来临。等到他们对所追寻的事物开始厌倦,心情便因此改变,哀叹感慨也因此发生。先前所感到快慰的,转眼之间成为往事旧梦,对此尚且不能不深有感触,更何况人的生命有长短,随着情况不同而不同,但终归有穷尽的一天啊!古人说,生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难道不可悲吗?
常常看到古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今人像符契一样相吻合,未尝不面对这些文章而嗟叹悲伤,内心却不明白这是什么缘故。我知道把人的生与死视作一回事是错误的,把长寿与短命视为同等也是荒谬的,后代人看今天人,正像今天人看古代人一样,可悲可叹啊!因此我一一列举兰亭聚会的人名,抄录其作品,即使将来时代不同了,世事发生了变化,但人们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情致,是一样的。将来的读者,也许会对这些作品产生一番感慨。
有人将潘岳的《金谷诗序》与这篇序相比,将王羲之与石崇相比,王羲之听说后十分高兴。
王羲之喜欢鹅,会稽有一独居老妇饲养了一只鹅,善于鸣叫,王羲之请求买下这只鹅而未能如愿,只好带着亲朋好友坐车前往观赏。老妇听说王羲之将要来家,便烹鹅招待王羲之,王羲之为此叹息哀伤了好多天。山陰有个道士,养有一群好鹅,王羲之前往观赏,十分满意,坚决请求买下。道士说:“你为我书写《道德经》,我将鹅全部送给你。”王羲之欣然答应,写完《道德经》,用笼子装载群鹅而回,认为做了一件大快事。他就是如此任性而为。曾经有一次到侍从家,看见侍从家的榧树桌子表面十分光洁,便在上面挥笔书写,字体真、草各半。后来字迹被侍从的父亲刮掉了,侍从懊恼痛惜了好多天。又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位老妇,手持六角扇叫卖。王羲之在每把扇上写了五个字。老妇起初有些不快。王羲之便对老妇说:“你只要说是王右军所写,就可以每把卖得百钱。”老妇照此话去做,果然人们争相购买。过了一些时候,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求写,王羲之笑着不作回答。其书法被世人看重,由此可见。王羲之常说:“我的书法与钟繇相比,不相上下;与张芝的草书比,也可追随其后。”曾给友人写信说:“张芝临池学书法,池水为之变黑,别人像他这样刻苦用功,书法决不会比他差。”王羲之的书法开始不及庾翼、郗忄音的书法,直到晚年才达到妙境。曾用章草写信答复庾亮,庾翼见信大为赞叹钦佩。于是给王羲之写信说:“我早年有十张伯英的章草真迹,过江时颠沛流离,丢失干净,常叹绝妙真迹再也不见于人世。忽然看见足下答复家兄的书信,光彩夺目,先前的奇观顿时呈现在眼前。”
骠骑将军王述少负盛名,与王羲之齐名,而王羲之十分看不起他,因此两人感情不和。王述先在会稽做官,因母丧离职守孝,留居会稽,王羲之取代王述在会稽做官,只上王述家吊问过一次,从此不往。王述每当听到角声,以为王羲之来问候自己,便洒扫干净接待王羲之,多年来一直如此,而王羲之竟从不探望王述,王述为此十分怨恨。服孝期满,王述升任扬州刺史,就职前,走遍会稽郡,独不拜访王羲之,临出发前才辞别王羲之。在此之前,王羲之常对佳宾好友说:“王怀祖只能做个尚书而已,到晚年可做个仆射。再想谋求会稽这块宝地,恐怕就难了。”及至王述拥有显赫官位,王羲之耻做王述的下属,派人上朝廷,请求把会稽郡改为越州,以脱离扬州管辖。派去的人说漏嘴了,道出真情,于是王羲之大为名士们所讥笑。过后王羲之怀着惭愧的心情对儿子们说:“我的才干决不比王怀祖差,而职位竟如此悬殊,肯定是因为你们不如王坦之的缘故!”后来王述到会稽郡检查刑罚与政令的情况,主管官长疲于回答上司的询问。王羲之深感羞耻,便称病辞去郡职,在父母坟前立下誓言道:“永和十一年(355)三月,初一是癸卯日,今天是初九辛亥日,小子羲之敬告二位大人之灵:羲之不为上天所佑,父母早逝,使羲之未能接受父母的教诲。在兄长的养育下渐渐长大成人,因朝中乏人,错蒙朝廷宠爱,然而小子对上无忠孝之名节,对下未尽推贤之职责,每每想起老子、庄周的训诫,就会担心死亡随时降临,我担忧的是家族命运,岂只是我个人而已!因此日夜长叹,如坠深谷。知止知足,断绝名利之念,从今日开始。乘此吉日良辰陈设筵席,叩头布诚,立誓于先人灵前。从今以后,敢于改变此心,贪图财利谋求官禄,就是目无尊长而不配做父母之子,身为儿子而不尽为子之道,天地所不容,名教所难恕!坚定的誓言,有如天日!”
王羲之辞去官职后,与吴越之地的名人贤士一起尽情游玩于山水之间,以钓鱼射猎为乐。又和道士许迈一同服食丹药,修炼身心,为采选药石,不辞千里路遥,遍游东南各郡县,访尽名山,泛舟沧海,感叹道:“我最终会快乐而死。”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人到中年以后,为哀乐情绪所伤,辞别亲友,心里往往要难受好几天。”王羲之说:“人到老年,自然容易伤情。近来我正想用音乐来陶冶性情,排遣忧闷,常担心儿孙们发觉,破坏了欢乐的情趣。”朝廷因为王羲之的誓言如此坚决,便不再征召他做官。
其时,刘忄炎做丹杨尹,名士许询曾到刘忄炎家住宿,床被帷帐豪华秀丽,饮食丰盛滋味甘美。许询说:“如果长久保持这种享乐,远胜过隐居东山。”刘忄炎笑道:“足下如果明白吉凶由人定,我怎能保得住这般富贵而不拱手让给足下呢!”王羲之在座,冷眼相对,说:“假使巢父、许由遇到稷和契,肯定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刘忄炎、许询二人都面露愧色。当初,王羲之畅游山水,闲暇无事,给吏部郎谢万写信说:“古时候不愿做官的高人,有的披头散发,佯装疯癫;有的让浑身污秽不堪,佯装痴呆,真可谓艰难啦。而今我轻而易举地获得了隐退的自由,实现了我的宿愿,实在是值得庆幸,这岂不是上天赐予!违抗天意不吉祥。
“不久前从东山游赏归来,种植桑果,现在枝叶繁茂,鲜花盛开,我带着儿子们,怀抱年幼的孙子,游赏果树林中,有甜美的果子,就割开分吃,以求眼前欢娱。虽不能立德以流芳后世,仍想教育子孙们为人厚道诚实,谦恭退让。有人认为我这样做是轻薄,令我像汉代万石一样,举起鞭子数马,恭谨侍君,足下以为这怎样?
“近来我与谢安石游历名山,泛舟沧海,并巡视庄园,察看庄稼的长势和收成的情况,悠闲自在,甚为惬意。除去生活所需,将剩余的收成拿来宴请亲朋佳宾,虽然不能吟咏高雅,但斟酒衔杯,谈田里见闻,作为抚掌谈笑的资料,自得自乐之趣,岂可胜说!常常仰慕陆贾、班嗣、杨王孙的为人处世,追寻他们无为清静超然物外的风范,乃是老夫毕生的心愿。”
谢万后来做了豫州都督,王羲之又写信告诫谢万说:“以足下高迈不群的风韵,去俯就于那些平庸官吏之中,确实不能如意。然而,通达博识之士,自当能行能藏,随机应变,这才是有长远的眼光。望足下常与卑贱之士往来,则可尽善尽美。食不二味,居不重席,这种简朴的生活为古人传为美谈。足下不要以为这样做毫无用处,要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积微小以成高人,请足下记住老夫的话。”谢万未能接受王羲之的告诫,后来果然失败。
王羲之五十九岁去世,朝廷赠封金紫光禄大夫。儿子们遵照王羲之生前的旨意,坚决不接受封号。

王羲之传相关文章

  • 汪姓氏起源》原文翻译 - - 《百家姓》100章 - - 姓氏:汪姓氏祖宗:汪芒姓氏起源:汪姓出自汪芒氏。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汪姓是汪芒氏的后代,商朝时有汪芒国,子孙以国名为姓,后来改复姓为单姓汪。另外,根据《姓氏考略》...
  • 多忠勇公薨于盥屋》原文翻译 - - 《庸庵笔记》上卷 - - 钦差大臣西安将军多隆阿忠勇公。由黑龙江马队从征楚皖,浒擢大帅,身经数百战,料敌如神。其奇勋伟绩,尤在庐桐之间,摧灭粤寇陈玉成,实能转移天下全局。曾文正公尝称其智勇兼备,为中兴...
  • 自讳自矜》原文翻译 - - 《郁离子》卷四 - - 郁离子曰:“讳者欺之媒乎,矜者谄之宅乎,媒以招之,宅以纳之,奸其不至乎?故舟必漏也,而后水入焉,土必湿也,而后苔生焉,奸人伺隙以图进其身,奚暇为人国家计哉?故因其矜也,而施之谄;因其...
  • 劳山道士》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100篇 - -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登一顶,有观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叩而与语,理甚玄妙。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情不能作苦。”...
  • 第五章》原文翻译 - - 《中庸》目录 - -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 召旻》原文翻译 - - 《诗经》雅 - - 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天降罪罟,蟊贼内讧。昏椓靡共,溃溃回遹,实靖夷我邦。皋皋訿々,曾不知其玷。兢兢业业,孔填不宁,我位孔贬。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
  • 不战》原文翻译 - - 《百战奇略》第八卷 - - 【解析】本篇以《不战》为题,乃取“不急于决战”之意,其要旨是阐述何种条件下采取持久防御作战的问题。它认为,对于兵力强大之敌,或是远道而来且粮饷供应充足的进攻之...
  • 纳粟诗》原文翻译 - - 《笑林广记》古艳部 - - 纳粟诗 赠纳粟诗曰:“革车(言三百两)买得截然高(言大也),周子窗前满腹包(言草也)。有朝若遇高曾祖(言考也),焕乎其有没分毫(言文章)。” 考监 一监生过国学门,闻祭酒方盛...
  • 地险》原文翻译 - - 《容斋随笔》50章 - - 古今言地险者,以谓函秦宅关、河之胜,齐负海、岱、赵、魏据大河,晋表里河山,蜀有剑门、瞿唐之阻,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吴长江万里,兼五湖之固,皆足以立国。唯宋、卫之郊,四通五...
  • 雷应春、包荣父、游文仲的诗词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宋词》500章 - - 雷应春 好事近 梅片作团飞,雨外柳丝金湿。客子短篷无据,倚长风挂席。回头流水小桥东,烟扫画楼出。楼上有人凝伫,似旧家曾识。 沁园春(官满作) 问讯故园,今如之何,还胜昔无。想旧耘兰...
  • 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原文翻译 - - 《明史》250章 - -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生甫周岁,堕眢井,出三日而苏。五岁从父道括苍,堕高岭,衣挂于树不死。人咸异之。嘉靖二年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予归娶。丁父忧,服除,补故官。阶为人短小...
  • 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一》原文翻译 - - 《元史》150章 - - 塔本,伊吾庐人。人以其好扬人善,称之曰扬公。父宋五设托陀,托陀者,其国主所赐号,犹华言国老也。塔本初从太祖讨诸部,屡厄艰危。复从围燕,征辽西,下平滦、白霫诸城。军士有妄杀人者,塔...
  • 傅竖眼传》原文翻译 - - 《魏书》100章 - - 傅竖眼,籍贯本是清河。七世祖傅亻由。亻由子傅遘,任石虎的太常卿。祖父傅融南迁渡过黄河,定居磐陽,为乡里所尊重。傅融性格豪爽。生有三个儿子,灵庆、灵根、灵越,都有才干勇力。傅...
  • 张弘策传》原文翻译 - - 《梁书》50章 - - 张弘策字真简,范陽方城人,是文献皇后的叔伯弟弟。年幼时以孝敬父母而出名。母亲曾患病,五天不吃东西,张弘策也不吃东西。母亲竭力端粥给他吃,才吃了母亲吃剩的粥。为母亲居丧,三年...
  • 郦生陆贾列传》原文翻译 - - 《史记》100章 - - 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人。 他非常喜欢读书,但家境贫寒,穷困潦倒,连能供得起自己穿衣吃饭的产业都没有,只得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 尽管如此,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
  • 杂辞古诗二贺诗》原文翻译 - - 《全唐诗》900章 - - 卷八百七十六 卷876_1 《二贺诗》 学行可师贺德基,文质彬彬贺德仁。 卷876_2 《四王语》 宁向儋崖振白,不事江滕蒋虢。 卷876_3 《时人为屈突语》 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 宁...
  • 王驾、王涣、吴仁璧的诗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唐诗》700章 - - 全唐诗卷六百九十 卷690_1 《夏雨》王驾 非惟消旱暑,且喜救生民。 天地如蒸湿,园林似却春。 洗风清枕簟,换夜失埃尘。 又作丰年望,田夫笑向人。 卷690_2 《古意》王驾 夫戍萧关...
  • 李端的古诗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唐诗》300章 - - 全唐诗卷二百八十四 卷284_1 《古别离二首》李端 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 行舟闻商估,宿在枫林下。 此地送君还,茫茫似梦间。 后期知几日,前路转多山。 巫峡通湘浦,迢迢隔云雨。...
  • 前胡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草部 - - 前胡 释名 《唐韵》作湔胡。 气味 苦、微寒、无毒。李时珍认为:前胡味甘辛,气微平。 主治 肺热、痰热、风头痛、反胃呕逆、小儿疳气等症。 李时珍指出:前胡,“其功长于...
  • 酒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谷部 - - 酒 释名 气味 (米酒)苦、甘、辛、大热、有毒。 主治 1、米酒: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除风下气,解马肉、桐油毒。 2、愈疟酒:治诸疟疾,频频温饮。 3、五加皮酒:支闰切风湿痿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