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说》注释译文

朝代:清代诗人:戴名世文言文:鸟说更新时间:2018-08-06
注释
⑴日:每天。
⑵弇弇(guān):拟声词,二鸟相和之声。
⑶巢:做巢。
⑷盏:灯。
⑸盈:满。
⑹掬:捧。
⑺覆翼:用翅膀保护。
⑻撼:摇晃。
⑼鷇(kòu):初生的小鸟儿。
⑽以:凭借。
⑾奚:为什么。
⑿适:到。
⒀非所:不应该呆的地方。
⒁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人生的道路并不很宽。
白话译文
我读书的房屋,它旁边有一棵桂树。桂树上每天有关关叫声,靠近一看,是两只鸟在枝干之间做巢,离地不到五六尺,人的手可以碰到它。巢像一盏灯一样大小,精密完整而牢固,用细草缠结而成。鸟是一雌一雄,小的不能满一捧,毛色明亮而洁净,像月光一样皎洁,值得怜爱,不知道是什么鸟。雏鸟将要出壳了,雌鸟用翅膀盖着它,雄鸟去捕食。每次得到食物,就栖息在屋上,不马上下来。房屋的主人戏弄地用手摇它的巢,它们就向下看着鸣叫,轻摇它轻叫,重摇它就大叫,手拿下来,鸣叫就停。后来有一天,我从外面来,见鸟巢掉在地上,找两只鸟和雏鸟,没有了。问它们的去向,是屋主的童仆抓走了。
唉!因为这鸟的羽毛洁白而且鸣叫声音好听,为什么不到深山里去寻找茂林栖息呢,托付身体到不合适的地方,才会被奴仆屈辱而死。那人生上的路就很宽吗?
这是一篇意在言外的杂感。文章由一件小事而引出一番极深的感慨。两只“不能盈掬”的小鸟,羽色明洁,娟皎可爱,筑巢于他书房边的桂树上。为了繁育后代,它们精心营建了自己坚固舒适的小窝,“巢大蛔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日有声弇弇者”,这婉转的啼鸣中充满了天真与欢悦。它们对人类似乎毫无提防之心,小巢“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雏鸟将要出世了,雌鸟羽翼孵化,成天小心地覆盖着那些小生命,配合默契的雄鸟则外出觅食。大概为了防避自然界的天敌吧,每次觅食归来,总是先栖息于屋上而不立即进窝。作者曾戏谑式地以手撼其巢,便立即引起了雄鸟惊慌的啼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是担忧,是哀求,是力图使人理解这种恶作剧会给它们带来覆巢之危。自然界中这弱小的生灵也和人一样,企望家口的平安,企望有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然而,它们毕竟过于天真,它们不知道世道危艰,不知道人世上还有恶势力存在,因而最终还是无力保护自己,“巢坠于地”,自己连同尚未出世的后代,均为恶奴“取以去”。小鸟依人,本是一件美好的事物,却因为自身没有防御能力,又对自己所依赖的力量缺乏警惕,最后为人世间的恶势力所毁灭。目睹了这一悲剧之后,作者不由十分伤感,于是用极其凝练的笔墨深情地议论道,如此美丽友善的小鸟,应该到深山茂林中去栖息。它们因为“托身非所”,结果受辱于恶奴,巢毁身亡,它们以为人世间的道路很宽广,其实不然。
显然,“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正是本文立意的关键所在。前面的叙述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文章的着重点在后一段。文章借鸟的遭遇,严厉地抨击清王朝统治者暴虐凶残、滥杀无辜的罪恶。最后的议沦,声声都是和着血泪的控诉和悲痛的呼号,作者内心的愤怒与悲哀,显得既凝重而又奔放。正当清王朝统治者恩威并施,以平息被征服民族的反满情绪时,作者却一力提醒人们不要像这对小鸟那样“托身非所”,去依附新的封建政权,鼓动人们远迹出林,归隐林泉,和统治者持不合作的态度。这体现的,无疑地还是他内心不肯臣服的反清情绪,表现出一种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戴名世在《与余生书》中说:“仆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人,恐以言语获罪。”从这篇短文里即可见其一斑。
这篇杂感先扬后抑,在章法上也很讲究。前段用饱含喜爱的笔墨尽情地渲染小鸟的友善和可爱,都与后来的悲惨结局形成鲜明的反差,对比极其强烈,因而最后一节议论也便显得更为突出,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诗人戴名世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戴名世

戴名世,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死后,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忧庵先生。江南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榜眼。戴名世20岁授徒养亲,27岁所作时文为天下传..... 查看详情>>

诗人戴名世作品: 《慧庆寺玉兰记》 《河墅记》 《与刘大山书》 《钱神问对》 《醉乡记》 《先世遗事记》 《一壶先生传》 《穷鬼传》 《鸟说》 《画网巾先生传

《鸟说》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