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神问对》赏析

朝代:清代诗人:戴名世文言文:钱神问对更新时间:2018-08-06
这篇散文首段,刻画钱神的形象:“色赤而目方,刺其面为文,立中衢,臭达于远”。就是这个充满臭味的钱神,许多人都向它顶礼膜拜,“祈请甚笃”。而钱神则盛气凌人,狂傲至极。
第二段,痛斥钱神所造成的罪孽,“熔汝使化而毒未歇,锉汝使折而害无救”。于是钱神恼羞成怒,极力夸耀自己之功。他说,“薄海内外,苟非余则戚戚嗟嗟,窘然无以为生”,上自诸公贵人,下至庶民卑贼之流,或“惸惸幕予”,或“愿为我死”。认为它是主宰这个世界之神,“官吏非吾不乐,商贾非吾不通,交游非吾不厚,文章非吾不贵,亲威非吾不和,有吾则生,无吾则死”。钱神这段自我夸耀,实际上是揭露旧社会在金钱的支配下,人际关系显得残酷贪婪和卑鄙。
第三段,历数钱神罪恶:自钱币出现之后,“流传人间,惑乱民志,万端俱起”。接着例举“庸夫”、“好人”,或“执鞭乞哀”,或“设心计,走坑险”,或“犯科作奸”。特别将矛头指向统治者,“至于官之得失,政以贿成,敲骨吸髓,转相吞噬”。是一伙“侵恣暴,刳穷孤”,“羊狠狼贪”之徒。而那些“义士仁人”,则“修德益穷,有文益因”。这些都是钱神的倒行逆施,“贪吝接踵,而充塞仁义”,于是天下之人都惟钱是瞻,惟利是图。
末段,写得更为诙谐。当钱神听到作者一番指斥以后,竟沾沾自喜地说:“子言固然,然余之道,此乃其所以为神也”。当钱神“举手而别”,“众人”还是“共拥之以去”。看来这个社会中钱神之毒太深,难以救药了。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毒未歇”,“害无救”了。
戴名世这篇散文,形象生动,寓庄于谐,文笔犀利辛辣,恣肆淋漓,足以反映戴名世的杂文风格。
《河墅记》是清代文学家戴名世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由记科场失意的潘木崖之墅,引出大段议论,抨击科举制度涂毒士人。倒置坚愚的种种弊端。对潘木崖的远遁山林、乐而终身,作者不无欣羡,但由于他的思想性格,使得他终于没有成为一个避世的隐者。这篇散文通过精心描写、刻画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神往的手法,既含蓄藉蕴,也更为深挚,极具艺术魅力。
河墅是戴名世的老师潘木崖在桐城郊外的住宅。潘木崖在科场屡次失意之后,便放弃了入仕的念头,隐居于此,“混迹于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作者对此非常羡慕,“过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于是作了这篇杂记。

诗人戴名世资料

赏析作者戴名世

戴名世,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死后,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忧庵先生。江南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榜眼。戴名世20岁授徒养亲,27岁所作时文为天下传..... 查看详情>>

诗人戴名世作品: 《慧庆寺玉兰记》 《河墅记》 《与刘大山书》 《钱神问对》 《醉乡记》 《先世遗事记》 《一壶先生传》 《穷鬼传》 《鸟说》 《画网巾先生传

《钱神问对》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