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字说》鉴赏

朝代:清代诗人:戴名世文言文:田字说更新时间:2018-08-06
文章先叙述了农民不避寒暑,耕作于田间的种种辛劳:“占晴雨,相燥湿,定疆理,凿陂池;上下原隰,触冒寒暑,暴露风日;治器具,利铫权,负耒耜.荷蓑笠,呼侪偶;以耔、以耘、以耕,以耨,其勤苦至矣!”但他们却“不以为困”。而所以会如此,则又在于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辛劳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一是自己及家小维持生计、免于饥饿的需要;二是“耕者愈多则食者愈众。”关系国计民生,以致“天下之命悬于吾手”。第二部分则转而列举儒家经典的载记,进一步说明古代的君主和臣民大都重视农业劳动,并委婉地批评了孔子轻视农作反对学生务农的看法。最后说到自己,表面上以一种玩世不恭的口吻说自己迂鲁迟钝,“人之情,世之态,皆不习也。以故无所用乎其间”。但文字背后却隐藏着另一重深意:宁可归隐林泉,躬耕陇亩以洁身自好,也不愿去归顺清廷,与之同流合污。基此,他才以“田有”为字,“以著其素志”。
显然,这是一篇意在言外远的文章。作者并非着意考辨义,也不是一般地叙写田家的辛劳和务农意义。他要表达的,是一种不与新王朝合作的孤傲态度,一种对异民族统治政权不甘臣服的铮铮硬骨。学农也罢,学圃清王朝统治者正想方设法网罗人材,缓和矛盾,以平息族知识分子的怨恨和敌意时,他却高倡归隐,坚卧不出,以求得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这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人格观念的特征。但是,面对清王朝狱的酷烈,这种深意是不能在文字中公开表露的,文章因而取种由虚到实、言近旨远的写法,千回百转之后才渐次地题旨,而且为了不遗人以口实和把柄,还特地征引儒家典籍为依据,将一篇饱含反清情绪的文章写得含而不露、天衣无缝。
适应内容表达的需要,文章在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上也极富于变化。写农事辛劳,取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形式,多用短语,排比而下,让人深切地体味到农事繁忙的紧迫气氛。写务农的意义则改而借农夫之口说出,语言上也改用长短参差的句式,将道理剖析精微。转入自己的议论和表白,则引经据典,使文章显得古雅博厚。最后叙述自己的志向。则清明简要、斩钉截铁,一股冷峻激切之气直薄人面。正由于语言形式的富于变化,和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使文章显得既活泼而又精警。后世桐城派散文在艺术上的许多特点,都可隐约地从这类文章中找到渊源。
《先世遗事记》是清代文学家戴名世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先交代了自己祖上的背景。然后由于佃户挖出的不义之财而引出的故事,说明了“有无望之福者,必有无望之祸”的道理,使人从主人公的行为美看到主人公的心灵美。文章运用事实说话的写作方法,用人物的实际行动表现人物,由点到面,使文章既完整又深刻。
此文创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其时作者二十七岁第一次参加县试,而试题语出《论语》。之后作者为了颂祖先之美德,传儒家之大义:有无望之福者,必有无望之祸,于是以一桩无主之财为契机创作这篇文章。

诗人戴名世资料

鉴赏作者戴名世

戴名世,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死后,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忧庵先生。江南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榜眼。戴名世20岁授徒养亲,27岁所作时文为天下传..... 查看详情>>

诗人戴名世作品: 《慧庆寺玉兰记》 《河墅记》 《与刘大山书》 《钱神问对》 《醉乡记》 《先世遗事记》 《一壶先生传》 《穷鬼传》 《鸟说》 《画网巾先生传

《田字说》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