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挺之传》注释译文

朝代:宋代诗人:欧阳修文言文:严挺之传更新时间:2018-09-13
严挺之,名浚,以字行世,是华阴县人。青年时好学,形貌气度轩昂不凡。考中进士科,又考中制科,调任义兴县尉,被称作有才干的官吏。姚崇任常州刺史时,认为他才能优异。姚崇任宰相,推荐他任右拾遗。
侍御史任正名仗恃自己是掌管风纪的官吏,在朝廷上,责骂士大夫,严挺之责备他不恭敬,反而受他弹劾,被贬为万州员外郎参军事。开元年中,严挺之任考功员外郎,多次晋升,到了给事中的职位,主持贡举,当时人们称他办事公平得当。时逢杜暹、李元紘任宰相,二人不和。杜暹与严挺之友善,而李元紘与宋遥友善,二人都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宋遥考校吏部判事,他决定等第的高低与严挺之意见不同,宋遥告诉了李元紘,李元紘就多次诘难,严挺之神色严厉地说:“您位居宰相,然而爱憎却取决于小人吗?”李元紘问:“小人是哪个?”严挺之回答:“就是宋遥!”严挺之因此出任为登州刺史,又改任太原少尹。
宰相张九龄一向了解他,任用他为尚书左丞,掌管吏部选拔官吏的工作。李林甫与张九龄共同辅佐朝政,因张九龄正得君主信任,李林甫就讨好逢迎他,内心实际上对张并不友好。户部侍郎萧炅,是李林甫引荐的,他没有什么文化,曾与严挺之交谈,竟然把“蒸尝伏腊”的“伏腊”说成“伏猎”。严挺之告诉张九龄:“宫廷中岂该有说‘伏猎’的侍郎吗?”于是张九龄就把萧炅贬出朝廷,任岐州刺史。李林甫对此怀恨在心。张九龄想要推荐严挺之来任宰相,让他去拜见李林甫,严挺之以正直自负,瞧不起杨林甫的为人,先后共三年,不是公事不到他那里去。李林甫更加怨恨严挺之。正逢严挺之对蔚州刺史王元琰有所请托,李林甫就指使人将严挺之的话在禁署中公开张扬。严挺之因此降任洺州刺史,转任绛州刺史。
天宝初年,皇帝对李林甫说:“严挺之在哪里?词人有才能可以任用。”李林甫退朝后召来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与他叙旧,情意深厚,并许诺授予他好的官职,又借机说:“天子十分看重严刺史(挺之),他应该设法找借口主动辞官回朝,得以拜见皇上,那将会得到大用。”于是诱骗严挺之,叫他装病,上疏表示希望回到京师就医。李林甫得到严挺之的上奏后,就对皇帝说严挺之年事已高,有病,希望得到闲散官职休养。皇帝听信后对此遗憾感叹看很久,就任命严挺之为员外詹事,下诏令他返回东都洛阳。严挺之抑郁成疾,就自己撰写墓志铭,留下遗嘱叫家人薄葬,入殓时使用一般服装。严挺之看重朋友交往,结交就生死不变,曾帮助旧友的孤女出嫁,多达几十人,为当时人称道。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少年时崇尚气节、义气,喜欢帮助患难的人,隐居在鹿门山。四十岁时,才游学到京师。曾经在太学(朝廷里的最高学府)赋诗,满座的人都感叹佩服,没有敢和他比的。张九龄、王维非常欣赏他。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兴得说:“我听话所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还要藏起来?”下令孟浩然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尝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采访使(官职名)韩朝宗邀孟浩然一起到京城,打算在朝堂上推荐他。正巧孟浩然家里有老朋友来,喝酒非常高兴,有人说:“你与韩先生有约定。”孟浩然斥责他说:“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最终没有赴约。韩朝宗大怒,来告别,孟浩然依然不反悔。张九龄担任荆州刺史,把他征聘在幕府中,后来幕府撤销了。开元(唐玄宗年号)末年,孟浩然背上长疮而死。

诗人欧阳修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 查看详情>>

诗人欧阳修作品: 《武陵春·宝幄华灯相见夜》 《虫鸣·叶落秋水冷》 《蝶恋花·尝爱西湖春色早》 《勉刘申·有司精考覈》 《送朱职方提举运盐》 《寄题洛阳致政第少卿静居堂》 《李晟传》 《送高君先辈还家》 《送张洞推官赴永兴经略司》 《呈圣俞·吾爱陶靖节

《严挺之传》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