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论语别裁 > 季氏 > 侵略者的遁词

论语别裁

《论语别裁》季氏侵略者的遁词

《论语别裁》是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书籍,作者南怀瑾。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成的《论语别裁》,是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

《论语别裁》章节目录: 《学而》 《为政》 《八佾》 《里仁》 《公冶长》 《雍也》 《述而》 《泰伯》 《子罕》 《先进》 《颜渊》 《子路》 《宪问》 《卫灵公》 《季氏》 《阳货》 《微子》 《子张》 《尧曰

侵略者的遁词

书籍:论语别裁章节:季氏更新时间:2018-07-23
现在讲到正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另一段鲁国的季家,已经说过多次,不再介绍了。当孔子时候,季家三兄弟将政权、军权、经济权都掌握在手里。虽然还不敢推翻鲁国的王朝,而鲁国的国君等于是傀儡。这次季家准备去侵略颛臾这个小国家。孔子的学生冉有,在季家等于是文人而兼武职带兵的,是季家的家臣。因此这一天和子路两个人来看孔子,向孔子报告,季家将有事于颛臾。这句话在古人的文章很简单,其实事情并不简单。冉有与季路为什么来的?他们不是不知道季家有侵略这个小国的野心,想并吞颛臾。但是他们两个人受了孔老夫子的影响,又是孔子的高材生,内心的看法,觉得季家这件事不对,而且做出来了,一定要挨老师一顿骂。可是这两个人到底不是孔子,季家这样做,似乎也未尝不可,并没有坚决反对;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吃不消。于是两个人来试探孔子的意向,两个人很妙,很滑头的联合起来看孔子。当然一开头不敢报告这件事情,先说一些别的事,最后才顺便提起,说季家将对颛臾有事情,有问题。到底什么事情?什么问题?没有讲,完全外交辞令。

孔子是明白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告诉冉有,叫他的名字,冉求!这件事情,恐怕你太过分了,要不得的,这是一种很大的罪恶。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建立的国家。当时在中国东方的边疆,还没有开发的民族,由他管理,而且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包括在中国的版图以内,是社稷之臣。(那时所讲“社稷”这个名词,等于现在的国家;那时所讲的“国”,等于现在的地方单位。)这里孔子是说颛臾这个国家,也是周天子所领导的天下的一分子。“何以伐为?”怎么可以出兵去打他,侵略他,企图吞并他的土地呢?这里称“伐”,是因为古代战争的名称,因性质而不同。征与伐是有分别的,所谓伐是对方不对,或者下面叛变,出兵去打他,称为讨伐。所谓伐罪,他有罪才可讨伐。颛臾根本是先王所封,有他的历史背景和地位,是东蒙之主,而且没有错,不过现在衰落了,怎么可以出兵去讨伐他?没有这个道理。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这是冉有在推卸责任。他本来是怕挨孔子的骂,先来备案的。他说,这没有办法,我们的老板要这样做,我跟子路两人,实在没有这个意思。我们吃人家的饭,不听人家的怎么办?其实这是冉有推卸责任的话,这里我们有两点可以看出来:

第一,看到孔子的教育精神。当时并没有党派的组织,但是孔子的弟子们,事无大小,对于孔子有宗教性的崇敬;也有现在对于政党组织政治性的尊重。每一件事不敢不向他报告。而孔子是一个平民,既无组织,又无权位,只是一种道德的感召,学生们不敢骗他。但是这件事情,非骗他不可,怕他不同意。第二,孔子与季家之间的关系对季家无所谓;而冉有、季路不同,他们是孔子的学生,同时在季家是家臣。这个举动,等于现在一个具有国际性的举动,他们怕将来的后果会挨骂,将来历史上会怎样批评更不知道,事情很严重,所以来向孔子报告。

而孔子即刻根据历史文化的道理、宗法社会的精神,告诉他们不可以这样,他们两人于是推托了,说是“夫子欲之”,自己并不想这样做。

侵略者的遁词相关文章

  • 致诸弟·述起屋造祠堂》原文翻译 - - 《曾国藩家书》治家篇 - - 澄侯沅甫季洪三弟左右:  王四等来,得知叔父大人病势稍加,得十三日优恤之旨,不知何如?项又接十九日来函,知叔父病已略愈,欣慰欣慰!然温弟灵枢到家之时,我家祖宗有灵,能保得叔父不添病...
  • 鬼者说鬼》原文翻译 - - 《阅微草堂笔记》卷七如是我闻(一) - - 王菊庄言,有书生夜泊鄱阳湖,步月纳凉,至一酒肆,遇数人各道姓名,云皆乡里,因沽酒小饮。笑言既洽,相与说鬼,搜异抽新,多出意表。一人曰:是固皆奇,然莫奇于我所见矣。曩在京师,避嚣寓丰台花...
  • 蛇癖》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100篇 - - 王蒲令之仆吕奉宁,性嗜蛇。每得小蛇,则全吞之如啖葱状;大者以刀寸寸断之,始掬以食。嚼之铮铮,血水沾颐。且善嗅,尝隔墙闻蛇香,急奔墙外,果得蛇盈尺。时无佩刀,先啮其头,尾尚蜿蜒于口际...
  • 第二章》原文翻译 - - 《大学》目录 - -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 巧蓺》原文翻译 - - 《世说新语》二卷 - - 弹棋始自魏宫内,用妆奁戏。文帝于此戏特妙,用手巾角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箸葛巾角,低头拂棋,妙踰于帝。   陵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
  • 洪咨夔的诗词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宋词》200章 - - 洪咨夔 沁园春(寿俞紫薇)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看高山乔木,青云老干,英华滋液,亦敛而藏。匠石操斤游林下,便一举采之充栋梁。须知道,是天将大任,翕处还张。 薇郎玉佩丁当。问...
  • 梁纪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酉、529)》原文翻译 - - 《资治通鉴》200章 - - [1]春,正月,甲寅,魏于晖所部都督彭乐帅二千余骑叛奔韩楼,晖引还。   [1]春季,正月甲寅(初二),北魏于晖的部下、都督彭乐率二千余骑兵反叛,投奔了韩楼,于晖只好回师。   [2]辛...
  • 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六十一》原文翻译 - - 《明史》200章 - - 杨洪,字宗道,六合人。祖政,明初以功为汉中百户。父璟,战死灵璧。洪嗣职,调开平。善骑射,遇敌辄身先突阵。初,从成祖北征,至斡难河,获人马而还。帝曰:“将才也。”令识其名,进...
  • 志第十八下 历四下》原文翻译 - - 《新唐书》50章 - - 终数八亿二千七百二十五万一千三百二十二。 交 终日二十七,余六百四十五,秒千三百二十二。 中日十三,余千八百四十二,秒五千六百六十一。 朔差日二,余九百六十七,秒八千六百...
  • 列传第一百一十三》原文翻译 - - 《旧唐书》200章 - - 孟简,字几道,平昌人。天后时同州刺史诜之孙。工诗有名。擢进士第,登宏辞科,累官至仓部员外郎。户部侍郎王叔文窃政,简为子司,多不附之;叔文恶之虽甚,亦不至摈斥。寻迁司封郎中。元和...
  • 袁彖传》原文翻译 - - 《南史》100章 - - 袁彖字伟才,是袁靑的弟弟袁觊的儿子。袁觊好学,有很好的才能,很早就有清雅的声誉,在宋做官为武陵内史。袁彖少年时期就很有风度,善于写文章和谈玄,被举为秀才,历经诸王府参军,没有就...
  • 史万岁传》原文翻译 - - 《隋书》100章 - - 史万岁是京兆杜陵人。 他的父亲史静,是北周沧州刺史。 万岁年轻时英俊威武,擅长骑马射箭,勇猛凶悍,敏捷如飞。 喜读兵书,并精通占卜。 十五岁那年,正值北周、北齐在芒山作...
  • 吕罗汉传》原文翻译 - - 《魏书》100章 - - 吕罗汉,本是东平寿张人。其先祖,在石勒时代迁居幽州。祖吕显,字子明。少年好学,性格廉洁正直,乡里有人发生纠纷都纷纷到他那里评理。慕容垂任命他为河间太守。皇始初年,举郡降魏,魏...
  • 王楼贺韦华传》原文翻译 - - 《三国志》100章 - - (三国志王蕃传、楼玄传、贺邵传、韦曜传、华核传) 王蕃传,王蕃,字永元,庐江 人。他博览多闻,兼通历法、六艺。起始为尚书郎,后辞官而去。 孙休即位后,他与贺邵、薛莹、虞汜一道为散...
  • 公输般为楚设机》原文翻译 - - 《战国策》25至33卷 - - 《战国策》卷三十二 宋卫(公输般为楚设机) 【提要】墨家在战国政治舞台上也时有露面,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主张人生的辛苦和职责,为当时的和平事业作...
  • 皎然诗词名句大全》原文翻译 - - 《全唐诗》900章 - - 全唐诗卷八百二十 卷820_1 《从军行五首》皎然 候骑出纷纷,元戎霍冠军。 汉鞞秋聒地,羌火昼烧云。 万里戈城合,三边羽檄分。 乌孙驱未尽,肯顾辽阳勋。 韩旆拂丹霄,汉军新破辽。 ...
  • 李乂的古诗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唐诗》100章 - - 卷九十二   卷92_1 「招谕有怀赠同行人(一作李义府诗)」李乂   远游冒艰阻,深入劳存谕。春去辞国门,秋还在边戍。   轩车行未返,节序催难驻。陌上悲转蓬,园中想芳...
  •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原文翻译 - - 《全唐诗》100章 - - 卷一十一   卷11_1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黄帝宫音」   黄中正位,含章居贞。既长六律,兼和五声。   毕陈万舞,乃荐斯牲。神其下降,永祚休平。   卷11_2 「...
  • 檀香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木部 - - 檀香 释名 旃檀、真檀。 气味 白旃檀:辛、温、无毒。 紫檀:咸、微寒、无毒。 主治 白旃檀:心腹痛、肾气痛、噎膈吐食、风热肿毒。 紫檀:止血、止痛、疗淋、敷刀伤。 ...
  • 蜀黍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谷部 - - 蜀黍 释名 蜀秫、芦、芦粟、木稷、荻粱、高粱。 气味 (米)甘、涩、温、无毒。 主治 (蜀黍米)温中,涩肠胃,止霍乱。(根)利小便,止喘满 玉蜀黍 释名 玉高粱。 气味 (米)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