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论语别裁 > 八佾 > 泰山之旅

论语别裁

《论语别裁》八佾泰山之旅

《论语别裁》是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书籍,作者南怀瑾。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成的《论语别裁》,是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

《论语别裁》章节目录: 《学而》 《为政》 《八佾》 《里仁》 《公冶长》 《雍也》 《述而》 《泰伯》 《子罕》 《先进》 《颜渊》 《子路》 《宪问》 《卫灵公》 《季氏》 《阳货》 《微子》 《子张》 《尧曰

泰山之旅

书籍:论语别裁章节:八佾更新时间:2018-07-23
再看下面,季氏的野心越来越明显了: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这段事情,记载得这么简单,但妙不可言。

冉有是孔子的学生,后来成了文人而带兵的统帅。孔子穷是自己穷,他所教的学生,后来很多都很得志,他培养这批年轻人,在教育上大有成就。冉有这时在季家为相,等于总管。

季氏旅于泰山,“旅”依现在解释,就是旅行。我们现代看来,是蛮好的事情,发展观光事业,有什么不好?孔子为什么要反对呢?我们读书要注意时空关系,要注意当时的时代和事件发生的地区,这样就会更了解真相了。泰山是当时文化精神的集中点,也是因为中国古代相信天道,国家政治太平了,上泰山去祭告天地,这叫“封禅”,像后来秦始皇去泰山封禅,立了碑,回来在路上病死了。古代对“封禅”这件事,迷信得不得了,皇帝不敢随便封禅的,封禅以后几乎都倒楣。古代的观念,认为泰山有神,所以要国家的领袖,才能到泰山去祭告天地。告就是祷告,而季家旅于泰山,带些部队说要去泰山打猎,但这是假的,实际上他是想造反,到泰山去祈祷神的保佑,这个政治内幕,孔子根据观察,当然知道。所以把他的学生冉有叫来,对他说:“女弗能救与?”——你不能救他们季家吗?他们这样一定失败的,一失败全家性命丧亡。他怎么可以做这样狂妄的事!冉有的答复是不能救,因为冉有讲的话,他们也不听,所以冉有做不到。孔子到这时候叹口气说:“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他说难道泰山就不如林放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上面讲了,林放问礼之本,表示林放这个人,还知道讲究礼的根本。又为什么说泰山不如林放呢?因古代认为泰山有神,所谓“东岳之神”,季氏想去祭东岳之神,等于现在的拜拜。我对任何宗教的感情是一样的,但我们看见拜拜的情形:三支香、五块钱香蕉、十块钱饼、磕了几个头,然后要求发财,公公要活到八十岁,儿子要考上大学,功名富贵,前途无量。一切都求完了,五块钱香蕉还要带回去,这样小的代价,求那么大的报酬。神如果有灵,这种神叫我做,我就不愿干。两家人有了仇恨,也去拜拜菩萨,求上帝要整倒对方,双方都同样要求,到底要整倒哪一方,我也不知道,所以神也难当。

季家也和一般人一样,他想造反,到泰山去拜神。所以如果有神的话,难道还不如林放吗?林放是个普通的人,他都知道问礼,一个神——中国人讲神是怎样做的呢?“聪明正直,死而为神。”这八个字是神的资格,任何一个人,凡是聪明正直的人,都可以修到死而为神。既然东岳之神是聪明正直,季家去拜他,拍拍马屁,他怎会帮忙季家呢?难道那个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这个人吗?以上这一节就是这个道理。

有许多人把权力把前途诉诸迷信,寄托在狭义的宗教上。我们以人文文化为基础,不管上帝也好,菩萨也好,神也好,如果因为肯拜拜他,他就会保佑,不信他,就不管——果真是如此,第一个我就不敢信他,因为他太偏私,又太意气用事了,反不如一个普通人。如果不分善恶,有求必应,那作人很容易,我尽管做坏事,天天去拜他,或做了坏事再去忏悔就可以了,这岂是神的意旨?

泰山之旅相关文章

  • 庞姓氏起源》原文翻译 - - 《百家姓》150章 - - 姓氏:庞姓氏祖宗:毕公高姓氏起源:来源于封地: 上古周文王子毕公高的后代,受封于庞,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相传姓庞。姓氏郡望:未知。姓氏堂号:晋置始平郡,现在陕西省兴平市。《广韵》记...
  • 六守》原文翻译 - - 《六韬》文韬 - -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   太公曰:“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   文王曰:“六守何也?”  太公曰:“...
  • 里胥鞭囚》原文翻译 - - 《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滦阳消夏录(二) - - 毛公又言,有人夜行,遇一人状似里胥,锁絷一囚,坐树下。因并坐暂息。囚啜泣不已,里胥鞭之,此人意不忍,从旁劝止。里胥曰:此桀黠之魁,生平所播弄倾轧者,不啻数百。冥司判七世受豕身,吾押之...
  • 耳中人》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100篇 - - 谭晋玄,邑诸生也。笃信导引之术,寒暑不辍。行之数月,若有所得。  一日方趺坐,闻耳中小语如蝇,曰:“可以见矣。”开目即不复闻;合眸定息,又闻如故。谓是丹将成,窃喜。自是...
  • 谋篇》原文翻译 - - 《鬼谷子》原文及注释 - -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
  • 尽心章句下·第十九节》原文翻译 - - 《孟子》尽心章句 - - 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  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文王也。&...
  •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原文翻译 - - 《三国演义》前60回 - - 却说陈宫临欲下手杀曹操,忽转念曰:“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不若弃而他往。”插剑上马,不等天明,自投东郡去了。操觉,不见陈宫,寻思:“此人见我说了这两句,疑我...
  • 贵贤》原文翻译 - - 《抱朴子》外篇 - - 抱朴子曰:舍轻艘而涉无涯者, 不见其必济也;无良辅而羡隆平者, 未闻其有成也. 鸿鸾之凌虚者, 六翮之力也;渊虬之天飞者, 云雾之偕也. 故招贤用者, 人主之要务也;立功立事者, ...
  • 大家做事寻常,小家做事慌张》原文翻译 - - 《增广贤文》第二卷 - - 大家做事寻常,小家做事慌张。 大家礼义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 【解释】大户人家把做事看得很平常,小户人家做起事来慌里慌张。大户人家用礼义教导子弟,小户人家只知用恶言训斥...
  • 兄弟直西垣》原文翻译 - - 《容斋随笔》350章 - - 《秦少游集》中,有《与鲜于子骏书》云:“今中书舍人皆以伯仲继直西垣,前世以来未有其事,诚国家之美,非特衣冠之盛也。除书始下,中外欣然,举酒相属。”予以其时考之,盖元祐...
  • 杨道居、史佐尧、徐去非的诗词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宋词》600章 - - 杨道居 蝶恋花 气禀五行天与秀。瑞见枢延,况是黄钟奏。日影量来添午昼。柳梅消息年时候。 红粉吹香帘幕透。深院笙歌,劝饮金钟酒。乐事赏心千岁有。黑头人做三公有。 史佐尧...
  • 庄公·庄公十一年》原文翻译 - - 《左传》50章 - - 【经】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夏五月,戊寅,公败宋师于鄑。秋,宋大水。冬,王姬归于齐。   【传】十一年夏,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宋师未陈而薄之,败诸鄑。   凡师,敌未陈曰...
  • 唐纪七十六唐昭宗乾宁二年(乙卯,公元895年)》原文翻译 - - 《资治通鉴》300章 - - [1]春,正月,辛酉,幽州军民数万以麾盖歌鼓迎李克用入府舍;克用命李存审、刘仁恭将兵略定巡属。   [1]春季,正月,辛酉(初三),幽州的军队百姓几万人张起伞盖、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欢...
  • 宋纪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辛未、431)》原文翻译 - - 《资治通鉴》200章 - - 宋纪四宋文帝元嘉八年(辛未,公元431年)   [1]春,正月,壬午朔,燕大赦,改元大兴。   [1]春季,正月,壬午朔(初一),北燕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兴。   [2]丙申,檀道济等自清水救滑台,...
  • 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原文翻译 - - 《明史》150章 - - 蹇义,字宜之,巴人,初名瑢。洪武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奏事称旨。帝问:“汝蹇叔后乎?”瑢顿首不敢对。帝嘉其诚笃,为更名义,手书赐之。满三载当迁,特命满九载,曰:“朕...
  • 苏逢吉传》原文翻译 - - 《旧五代史》150章 - - 苏逢吉,长安人。父亲叫苏悦。苏逢吉母亲去世得早,苏悦没有再娶时,身边没有服侍的人。苏悦特别爱喝酒,虽然酒量不大,但整天都要有酒润口。别人做的饭菜,都不能称他心意,要等逢吉下厨...
  •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原文翻译 - - 《旧唐书》200章 - - 泥婆罗国,在吐蕃西。其俗翦发与眉齐,穿耳,揎以竹桶牛角,缀至肩者以为姣丽。食用手,无匕箸。其器皆铜。多商贾,少田作。以铜为钱,面文为人,背文为马牛,不穿孔。衣服以一幅蔽布身,日数盥...
  • 舆服》原文翻译 - - 《旧唐书》50章 - - 昔黄帝造车服,为之屏蔽 ,上古简俭,未立等威。而三、五之君,不相沿习 ,乃改正朔,易服色,车有舆辂之别,服有裘冕之差,文之以染缋,饰之以絺绣,华虫象物,龙火分形,于是典章兴矣。周自夷王削弱...
  • 孔觊传》原文翻译 - - 《南史》100章 - - 孔觊字思远,少年时代正直有气节,把明辨是非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口吃,好读书,很早就知名。曾任中书黄门侍郎。起初,晋安帝的时候,散骑常侍官位很重要,与侍中没有区别,后来职位闲散,用人...
  • 苘麻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草部 - - 苘麻 释名 亦名白麻。 气味 (果实)苦、平、无毒。 主治 1、一切眼疾。和茼麻子一升,研为末,放入猪肝的切片中,灸熟,切成细末。每服少量,陈米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2、目生翳膜...